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全民國防】鍛鑄全民防衛文化 永續社會韌性

Date:2025/11/27 Clicks:3
面對威脅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任何入侵行動發生前,就做好萬全準備,展現堅決守護家園的意志。圖為賴總統出席「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國際論壇—韌性臺灣•民主永續」開幕式,盼國人團結一致勇敢前行。(總統府提供)面對威脅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任何入侵行動發生前,就做好萬全準備,展現堅決守護家園的意志。圖為賴總統出席「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國際論壇—韌性臺灣•民主永續」開幕式,盼國人團結一致勇敢前行。(總統府提供)

◎田立德

 日前,總統賴清德出席「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國際論壇—韌性臺灣.民主永續」開幕式時指出,臺灣和世界正同時面臨極端氣候及威權體系2大挑戰,必須積極行動,加速整備。自總統府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以來,5大工作主軸已轉化成具體行動,從桌上兵推到實地操演;也首次將防災與防衛結合,在漢光演習期間同步舉辦各縣市「城鎮韌性演習」,不分軍、民、職業背景、性別、年齡都可參與。相信當國人愈團結,國家就愈有韌性;當國人愈有韌性,就更能避免危機發生。

 賴總統強調,和平不能寄望於侵略者的善意,要避免戰爭,維護和平,只能透過持續整備,強化防衛實力與社會韌性。自由民主並非偶然,而是無數國人爭取而得。正因如此,國人不會向侵略者低頭,並昂首捍衛得來不易的生活。團結一致,勇敢前行,臺灣將繼續在世界舞臺發光發熱,中華民國也將永世屹立。

守護和平 保障生存發展

 夫戰爭之事,其道多端。歷史上,「安全」向來為人們所關切,沒有「安全」就沒有生存與發展的條件,為了形塑國家的發展願景,人們以維持安全環境為基本訴求,簡言之,安全的本意,就是沒有危險或不受威脅。國家是戰爭的主體,意見衝突或破壞和平是其肇因,有限度的使用暴力為其特性,使敵方屈從則是戰爭的結束。由此可知,戰爭的原因來自雙方「意志的衝突」。在處理戰爭問題時,強調慎戰、伐謀伐交,繼而以武力為後盾,就能化解戰爭帶給人類的災難。任何歷史若僅論及其戰略和政治過程,所呈現的則不過是一種表面圖像而已。從歷史中可知,完全的勝利從未為勝利者帶來期待的結果,也就是一個美好而永久的和平,因為勝利的同時,往往也會引起新的競爭。

 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2者關係是國際社會關注的永恆主題。避免戰爭、保證安全與和平是國際社會的首要目標,而戰爭正是對國際安全的最大威脅。因此,如何規避戰爭以維護和平,是安全研究領域的重要議題和問題。從戰爭觀與戰略角度審視,是以「國家戰略」為指導,以「兵略」為核心思想,用兵之道以求勝為核心目標。而終極理念與所追求最高境界,則是從「止戰」到「不戰」與「無戰」,能如此,則自然「勝在無形,利全且久」。避戰謀和應建立在正確戰爭與和平的理念基礎上,結合權力政治和戰爭觀,其所追求目標應是政治性的國際秩序和安全,也就是和平。亦即一個無戰爭、永久和平的世界是最為理想,或比較現實而可達成的一個較為持久和平狀態。

嚇阻威脅 堅定抗敵意志

 眾所周知,中共對臺威脅不曾停止,不僅擴增沿岸軍事設施,還以經濟與灰色地帶手段,侵蝕臺灣的治權與主權空間,這些行為正逐步推高區域風險,對安全穩定構成實質與長期的新挑戰。國際媒體對此高度關切,藉公開監督與資訊揭露,提升安全資訊的透明度與國際壓力反制中共的片面舉動。當前國際情勢紛擾多變,區域安全深受強權國家影響,尤其我國與中國大陸僅一海之隔,中共始終未放棄武力犯臺野心。依據國防部《114年中共軍力報告書》,中共近年運用混合手段,「由訓轉戰」或「由演轉戰」更加容易。其樣態包括於我鄰接區或限制水域,實施針對性軍演、假藉執行「聯合戰備警巡」或遠海長航,維持對我軍事壓迫、於周邊海域劃設演習禁航區,演練對臺封控及「反介入/區域拒止」,以及海警船與海上民兵執行攔檢或聚集阻礙船舶進出等,造成我國安全日益嚴峻。9月3日中共閱兵所亮相武器裝備,相較過往增加新型戰略核打擊飛彈、大型匿蹤無人機、無人載具作戰平臺、艦載雷射等,顯示共軍已朝向智慧化與無人化作戰發展,我國對此必須審慎因應。

 眾人皆知「覆巢之下無完卵」之道理,《孫子兵法》有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春秋《左傳》也記載:「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孟子強調「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以現今的觀點解釋,就是「時時懷有高度的憂患意識、時時強化建軍備戰作為」,證諸我國當前國家處境及國人對國防施政由認知到關切、由肯定到支持、由支持到全民參與,在在說明「落實全民國防教育就是確保國家安全的唯一之道」。

 西諺有云:「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說明唯有透過教育的方式才能有效落實國家安全,以結合人民的生活方式來深化國防教育,才能鞏固國家安全。21世紀的國防,不僅是軍事實力,而是涉及到整體國力、軍事武力與民力,尤其是精神戰力的總和。因此,愈先進的國家,愈重視全民國防,必須將教育落實在生活中,才能保障國家安全。透過教育讓民眾認識國防,進而認同、關心、支持與參與國防,鍛鑄成全民捍衛國家安全的共同目標。雖然無法準確預測未來的情況將如何發展,但從烏俄戰爭的經驗可知,面對威脅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任何入侵行動發生前,就做好萬全準備,展現堅決守護家園的意志。因此,當社會大眾都有決心、信心,願意支持政府強化自我防衛能力,才能更有韌性的守護國安,爭取更多國際社會的支持與協助。面對這些挑戰,我國必須持續而堅定地提升自我防衛能力,落實全民國防教育,確保國家安全,並守護民主自由的價值。

凝聚共識 厚植應變能量

 當前的安全環境比以往更加嚴峻,近年來,中共持續以軍機、軍艦,在臺海周邊活動,甚至結合灰色地帶襲擾、認知作戰等手段,意圖改變臺海現狀、削弱國人信心,這不僅是對臺灣民主自由的威脅,更是對整個民主世界的挑戰。

 國防部於本月19日展開普發新版全民國防手冊《當危機來臨時:臺灣全民安全指引》,推廣全社會防衛韌性理念,讓民眾正確認知威脅、掌握應變資訊,全面提升國人面對各類威脅時的自我應變保護能力與防衛意志。新版手冊充分體現我國全民參與、全民防衛政策的演進,是政府盱衡我國長期處於複合式安全威脅環境,如極端氣候導致的天災、公共衛生危機,以及來自中共的軍事壓力,透過提供更完整的資訊,讓民眾知道面對危機時「該怎麼做」,並且建立一種基於理解而發自內心的「全民防衛文化」。手冊最重要的內涵之一,是希望從個人與家庭層面,倡導盡早開始建立日常居家儲備,培養面對危機時,與家人、鄰里自救互救的基本應變能力,並了解在與外界原有的聯繫中斷時,如何獲得正確訊息的管道。因為「當危機來臨時」,民眾若能確保自身和家人的安全,得知各種情況變化,就不至於慌亂,而從家庭到社區、從社區到鄉鎮、從鄉鎮到社會,就能成為國家建立整體防衛韌性的根基。

 國防不只是軍人的事,更是全民共同的責任。不論是致力推動全民國防教育有功,以及協助國防事務的後備軍人夥伴,都是國軍官兵最堅實的後盾,更是確保國家安全的關鍵力量。正因有全體民眾的加入,國軍才能無後顧之憂投入戰備。

 盱衡國際,「全民國防」是當今世界各國國防發展的主軸,更是檢驗國家面臨外患時,是否能禁得起戰爭考驗的必要機制。因應全球戰略情勢變化、區域安全衝突升高及中共對我之威脅,國防為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凝聚國人的國家認同與國家意識。當軍隊、政府、企業、社區與人民團結一起,形成全社會防衛韌性,就能讓「國軍是保護臺灣最堅強的力量」與「全民是國軍最堅實的後盾」成為臺灣最堅定的共同信念。(作者為淡江大學師培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