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全民國防】齊心守護家園 堅韌社會防衛力量

Date:2025/10/16 Clicks:54
 唯有持續深化軍民合作、強化互信,才能築起堅不可摧的鋼鐵堡壘,守護家園與自由民主的生活。圖為日前國軍展現高效執行力,與地方攜手為花蓮光復鄉親重建美好家園。(本報資料照片) 唯有持續深化軍民合作、強化互信,才能築起堅不可摧的鋼鐵堡壘,守護家園與自由民主的生活。圖為日前國軍展現高效執行力,與地方攜手為花蓮光復鄉親重建美好家園。(本報資料照片)

◎張玲玲

 在國家安全情勢日益嚴峻、極端天候頻仍發生的今日,國軍的角色格外重要。正是國軍日夜堅守崗位、無畏犧牲,家園與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才能獲得保障,尤其9月下旬,花蓮縣光復鄉因堰塞湖溢流導致災情嚴重,國軍第2、3、4、5作戰區協助災後復原,並採兵力梯次輪替方式,高效率執行救災工作,獲得各界肯定與地方謝忱。正如總統賴清德所言「國軍是國家安全的支柱」,「敬軍愛軍」不僅是對軍人奉獻的肯定,更是凝聚社會共識、鞏固全民國防信念的基石。唯有全體國民齊心協力,才能形成堅強的防衛意志,使敵人不敢輕舉妄動、或降低大規模複合災害影響,守護和平與社會的長期穩定。

忠於國家 踐履安全承諾

 近幾年「九三軍人節」前夕,全國各界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企業,先期發起各式敬軍愛軍活動與優惠方案已成趨勢,向官兵的辛勞表達感謝,也象徵守護國家安全的承諾,同時說明,國防早已不再是軍人的單一責任,而是全民共同的使命。從日常尊重軍人、支持國防政策,到積極參與防災與全民防衛演練,這些行動都是守護家園、強化社會防衛韌性的具體行動。

 賴總統在就職1週年前夕接受媒體專訪時,再次強調軍人的崇高使命:「軍人是保家衛國的英雄,365行沒有一行可以跟國軍相比。」他呼籲全民敬軍愛軍、支持國軍,強調軍人肩負守護國家、保護人民的重任,是最值得敬重與感謝的職業之一;並提出對國軍的三項期許:第一,貫徹「國家、責任、榮譽」精神,忠於國家、守護人民;第二,無畏艱辛、完成使命;第三,以身為軍人為榮。

 他也特別肯定國軍在颱風防災、地震救災、國際人道救援等多項任務中的表現,強調國軍的存在不僅是國安防線,更深深融入民眾生活,與社會情感緊密連結。加上當前區域安全情勢嚴峻,從臺海周邊軍事活動頻繁、灰色地帶衝突持續,到全球供應鏈安全挑戰,國軍的角色更加多元。國軍不僅要守住國安,還必須協助社會維持穩定與秩序,確保國家能在危機過後迅速復原。尤其此次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賴總統9月底亦在臉書發文,感謝辛苦的國軍弟兄姊妹,持續投入災後復原,強調「因為有你們,前線更有力量」。

全民支持 形塑敬軍文化

 因此,強化全民防衛意識、建構全社會防衛韌性,已成為國防政策的重要方向。全民的理解與支持,就是國軍最堅實的後盾,也是鞏固全民防衛意志的關鍵力量。

 提升官兵待遇不只是留才措施,更是戰力基礎,唯有讓國軍沒有後顧之憂,才能全力投入戰訓本務;官兵若可感受到社會支持與尊敬,更能激發榮譽感與使命感,讓「穿軍服是一種榮耀」成為社會共識。另為確保國軍安心備戰、無後顧之憂,政府近年持續提高國防預算,推動國防自主產業,並全面檢討官兵待遇與生活環境,例如透過「興安專案」逐步整建營舍與眷舍,提升安全與舒適度,打造適宜的訓練與生活環境。

 面對少子化導致役齡人口下降與募兵挑戰日益嚴峻,國防部推動義務役制度改革、延長役期、優化服役條件,並提供軍校公費就學與國際進修機會,培育兼具專業與領導能力的新世代軍士官,協助規劃長期職涯,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形塑符合時代需求的精銳部隊。此外,自今年4月起,國防部調升志願役勤務加給、戰鬥部隊加給,以及網戰、航管、電偵等專業加給;同時調高夜點費與伙食費,持續汰換老舊個人裝備,把對官兵的關懷落實到日常生活,使服役人員能專心訓練、專注戰備。

 今年的「九三軍人節」雖已過,但敬軍活動迄今仍延續著,全國各地紛紛用行動向國軍致意,持續推出軍人專屬優惠,讓官兵感受到社會真切的支持與尊重。如交通部自7月起推動「軍人優先登機」政策,現役官兵憑證搭乘國籍航空國際線即可享禮遇,並將隨行軍眷納入,讓榮譽感延伸至家庭,象徵政府與民間共同敬軍的重要一步。這些由政府政策引導、民間自發響應的行動,不僅在軍人節當日展現感謝,也延伸為持續的敬軍文化,讓「敬軍愛軍」從口號化為日常行動。

同島一命 深化合作機制

 「軍民一心」不是一句口號,更是我國長久以來,最堅韌的力量與最美的風景。當重大災害發生時,國軍立即投入搶險、災後復原與運輸支援,成為民眾最可靠的後盾,無論是九二一大地震、八八風災,到今年「丹娜絲」颱風重創南臺、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等災情中得到即證,國軍總能第一時間馳援減災,讓國人能盡速恢復正常生活;地方政府與社會團體則積極提供物資、後勤與志工服務,體現「同島一命」精神。這種雙向支持,不僅讓軍隊與社會形成互賴關係,也深化民眾對國防的認同與參與感。

 國人已逐漸意識到,國防是全民共同的責任,唯有軍隊與社會緊密協力,才能形成堅韌的防衛力量。近年,政府在推動國防自主、提升作戰能量的同時,也積極整合後備動員體系與地方政府資源,建立「平時協力、戰時支援」的合作模式,使軍隊能專注於訓練與防衛本務。同時,民防制度與全民防衛演練的推動,使軍民合作從災害應變擴展到戰時防護,逐步落實全民國防理念。

 以今年各地配合「漢光41號演習」舉行的「2025城鎮韌性(防空)演習」為例,地方政府號召民眾參與防空警報發放、疏散避難、交通管制等情境演練,全面檢驗社區動員體系的韌性與應變能力。此類跨部門協作,有助於真正危機發生時,減少災損、維持社會秩序;透過持續演練與教育,社會大眾熟悉應變流程,逐步形塑出「全社會防衛韌性」。

 「軍民合作,同島一命。」當全民意志與國軍戰力緊密結合,便能形成足以嚇阻敵人的防衛力量,使潛在威脅不敢輕舉妄動。唯有持續深化軍民合作、強化互信,才能築起堅不可摧的鋼鐵堡壘,把日益嚴峻的軍事威脅轉化為提升國家韌性的契機;軍民同心,共同守護家園,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與永續和平。

(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候選人)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