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國際瞭望】印度欲稱霸南亞 因中心主義自困

Date:2025/09/24 Clicks:53
 印度與巴基斯坦5月因喀什米爾恐攻事件而爆發嚴重武裝衝突,所幸在美國介入斡旋下達成停火協議,凸顯南亞地緣政治複雜局面。圖為印軍官兵在喀什米爾地區演習照片。(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印度與巴基斯坦5月因喀什米爾恐攻事件而爆發嚴重武裝衝突,所幸在美國介入斡旋下達成停火協議,凸顯南亞地緣政治複雜局面。圖為印軍官兵在喀什米爾地區演習照片。(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胡敏遠

 印度雄據印度半島,國土面積為南亞地區中最大,位置猶如一把利刃插入印度洋,成為印度洋中最醒目的國家。地區內其他國家多為弱國或小國,無法與之相互較勁,成為區域霸權國家當之無愧。然而,近20年來在印度半島附近出現諸多衝突,例如巴基斯坦與印度領土糾紛、馬爾地夫要求印度軍應自該國撤軍、孟加拉一再要求印度不要干涉其內政、印孟關係日益惡化等現象,上述問題表面上看起來是區域中小型國家與印度發生的紛爭,背後則是印度教宗旨引導下的外交措施。

 宗教結合民族意識主導外交

 印度自獨立以來,其外交政策實與印度教及其民族主義相互結合下的意識形態有關。無論是過去由尼赫魯家族統治的精英政黨(國大黨),或當前由莫迪主導下的印度人民黨,都有強烈統治鄰國的宗教中心主義。莫迪的外交觀點是要讓周邊國家成為印度的衛星國,上臺前曾經的口號是「鄰國優先」,但最後是鄰國須服從印度領導。可見,傳統印度教遺留下來「排他性」的民族主義與宗教信仰相互結合下的「印度中心主義」,對其外交政策產生重大影響,也使印度與周邊國家商談合作時遇到極大障礙。

 從地緣政治視角分析,印度半島北有喜馬拉雅山將其與亞洲大陸分開;南方為印度洋,且完整包圍印度半島;西邊屬於沙漠地形,有阿富汗高原屏障,自然隔絕印度半島與中東地區連通;東邊則是喜馬拉雅山脈的延伸區,也阻隔其與東南亞地區連接。印度半島屬於封閉性地區,此種地理特性使外部勢力很難進入,本身難以向外擴張,若想向外擴大影響力,須增加軍事力量,尤其是海軍能力;相對的,若僅想在區域成為最大霸權國,憑其自身實力也很容易成為強權國家。印度半島天然形成的地緣政治特性,使其不容許有外來強權進入南亞地區,也不容許地區內的中小型國家靠向外來強權國家。

 印度地緣政治的最大挑戰,是如何阻止外來勢力進入印度洋或半島內,尤其在印度中心主義影響下,不允許在南亞次大陸地區的次種姓國家與外來強權國家相互結合,進而挑戰印度高種姓地位,尤其,更不允許中國大陸對其鄰國或有爭議的土地進行干涉。

 印度外交政策與傳統種姓主義相連結,其政策是繼承首任總理尼赫魯外交思想,他認為印度的國家地位應在該宗教的最高階層,周邊國家都屬於次級階層。印度教種姓制度階級劃分非常森嚴,依上而下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另還有一群人是在上述4個種姓外的達利特族,又稱為「賤民」階級。在該宗教主導下的對外政策,印度最大敵人已不是殖民時期西方的殖民主義,而是圍繞在其國內或鄰近的穆斯林國家及其人民。

 在印度中心主義引導下,印度外交的另一項敗筆是搞砸與最大鄰國中國大陸的關係。「莫迪十年」間,印「中」關係明顯高開低走,例如2020年加勒萬河谷衝突後,莫迪政府對中共繼續維持邊境緊張態勢,並將滿足印度在邊界問題上的訴求,作為印「中」關係正常化的前提,使雙邊軍事對峙無法緩解。

 區域國家紛向「中」利益靠攏

 再觀之印巴自1947年脫離英國殖民帝國後,與巴基斯坦因宗教信仰不同,加上克什米爾領土歸屬爭議,曾於1947年、1965年、1971年發生3次大戰,致使雙方仇視及互不信任達到極點。印巴為讓對方懼怕而各自發展核武,南亞情勢也因2國核彈先後試爆成功,區域權力格局變為恐怖平衡狀態,目前雙方仍持續強化克什米爾邊境地區武裝力量。

 另外,巴基斯坦因加入中共「一帶一路」倡議,雙方建立「中」巴經濟走廊合作關係,雙邊關係不斷擴延到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軍事上的合作更讓印度感到不快;印度甚至懷疑中共正透過巴基斯坦與其他南亞穆斯林國家,藉軍事與經貿合作方式對其形成戰略包圍,因而其對周邊穆斯林國家的政治立場產生不信任態度。

 印度對印度洋的控制慾極為強烈,因該海洋是其經貿生命線;逾90%以上貨物與能源都須依賴海運,所以,印度將印度洋視為自身「勢力範圍」,自然將印度半島周邊島國視為印度必須控管的勢力範圍。例如斯里蘭卡因加入中共的「一帶一路」倡議,同時將其漢班托塔港長期租借給陸企,都引發印度高度不滿;又如馬爾地夫在前總統亞明時期與中共關係密切,為此,印度曾在2023年派艦參與軍演,對馬國施壓,可見印度與周邊島國的關係漸漸出現不睦現象。

 印度與喜馬拉雅山地區山國情況亦然,包括尼泊爾、不丹及藏南地區(印度稱阿魯納恰爾邦),這些國家夾處在喜馬拉雅山與印度平原間,由於地緣位置極為敏感,在外交政策上格外重視在中共與印度之間維持平衡政策。但自本世紀以來,尼泊爾及不丹的政治立場較為傾向中共。

 近10年,印度與尼泊爾間常出現齟齬,2015年,印度因為尼泊爾新憲法打壓親印度的馬德族人,造成不滿,因而對尼國實施「非正式封鎖」,造成尼國物資嚴重短缺,加速尼泊爾希望與中共交往。中共為打通與尼泊爾的交通連結,正努力開挖喜馬拉雅山橫於2國的天然障礙,建設一條「中」尼鐵路;鐵道若興建完成,將讓尼國打破傳統「南向依賴印度」的格局,選擇與中共交往,將使其與印度關係疏遠。

 不丹與尼泊爾有同樣地緣政治障礙,其所面對的仍是在後勤物資及經貿往來不得不依靠印度的困境。印度長久以來視不丹為禁臠之地,且直接干涉其外交與國防政策,例如禁止與中共建交,引發許多不丹人對印度的不滿。雖然,印度對不丹的投資很多,但往往附帶政治條件,都使2國外交關係出現摩擦。

 獨大心態頻干涉鄰國內政

 印度深受種姓制度影響,與鄰國外交關係正面臨挑戰,其中,與巴基斯坦因長期對於喀什米爾領土與主權爭議,繼而出現戰爭或軍事衝突,不勝枚舉。印度與周邊山國、島國都因其干涉內政,讓他們懷疑印度外交意圖。未來,印度若想持續在南亞地區稱霸,首要作為即須調整「獨大」心態,並努力與周邊國家進行睦鄰友好政策,較有機會發揮其各項優勢條件,確保其在南亞地區的大國寶座。

(作者為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