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華
今年6月,歷時12天的以伊戰爭,為伊朗帶來過去數十年制裁與外交談判所無法實現的成果。此時,與白俄羅斯的結盟已不再是單純的反西方意識形態選項,而是攸關國家生存的戰略必要條件。伊朗「向東轉」政策在此背景下,超越地緣隔閡,促成該轉變關鍵在於俄國的關鍵角色。
組戰略三角 突破外交孤立
在俄國牽線下,伊朗得以突破歐亞地緣環境限制,透過「伊朗—裏海—俄羅斯—白俄羅斯」歐亞走廊構想,伊朗成為歐亞經濟聯盟(EAEU)、上海合作組織與金磚國家成員國,這些國際組織是伊朗「向東轉」戰略重心。伊白2國結盟戰略布局,不僅有助於緩解伊朗長期遭受的外交孤立,在經濟、軍事安全層面上,也為伊朗找到新的合作空間。
再者,這場12日戰爭激發伊朗的「向東轉」政策決心,尤其是烏克蘭戰爭後,伊朗與俄國的軍事合作日益密切,而白俄羅斯作為俄國的核心盟友,成為伊朗東拓的後盾。俄國扮演樞紐角色,打破伊朗與白俄羅斯之間的地緣環境隔閡,試圖讓3國成為歐亞地區新的戰略三角。
伊白為彼此提供建構抵禦西方「防火牆」契機,象徵一條通往安全走廊的戰略保障;同時,代表核武競爭壓力上的緩衝,以及防止中東與東歐區域衝突外溢的重要屏障。近年,2國對於戰略合作的進展相當滿意,伊朗與白俄羅斯承諾依據2023年簽署的《2023-2026年全面合作路線圖》,推動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全方位協作,尤其在軍事與安全領域,雙方在無人機、飛彈與電子戰等技術上展開合作。
由於白俄羅斯與伊朗及俄國的合作,使中東與東歐地區,尤其是烏克蘭戰場,成為不對稱作戰技術與武器系統的實驗場,進一步推動歐亞區域權力平衡的新格局。雖然白俄羅斯與伊朗在地理上相隔裏海,缺乏地緣接壤,但從戰略大方向來看,2國結盟戰略合作透過與俄國的協作,嘗試構建出一個橫跨歐亞、可與西方抗衡的地緣政治與安全空間。
前伊朗陸軍總司令穆薩維曾表示:「伊朗與白俄羅斯必須共同尋找對抗美國的解決方案,並應加強軍事經驗交流。伊朗軍隊長期獨自面對世界強權、同時打擊恐怖主義,而白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也累積寶貴作戰經驗,相信這種互補性的交流將強化雙方的整體實力。」
替代性夥伴 尋求軍工自主
在對抗西方的共同目標下,2國逐漸將彼此視為可靠的安全夥伴,並在技術研發、武器生產及國防現代化等領域尋求合作空間。伊白軍事合作亦獲得俄國支持,使3方在國防計畫協調與整合上,具備更大的發展潛力。
近年來,伊白國防合作深化多重結構性因素。雙方在擴大軍事技術合作上存在共同利益,2國致力於推動軍備現代化與自主化。西方制裁所帶來的技術封鎖,迫使伊朗與白俄羅斯尋求替代性夥伴,以維持防衛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雙方軍工複合體(MIC)的戰略目標高度契合,2國皆強調提升武器生產的自主能力,減少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在軍事專業經驗上,2國具備互補優勢,白俄羅斯在裝甲車、光電與防空系統領域具備技術基礎,而伊朗則在飛彈與無人機技術方面取得顯著成果。
在具體合作層面,雙方重申對既有協議執行情況的滿意,並展現持續推進的意願。伊朗表示願意分享其軍工領域的最新技術成果,作為深化合作的基礎。雙方討論擴大武器與防禦系統的聯合生產,包括彈藥、裝備及防空系統等領域。此外,2國一致認為,有必要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夥伴關係,以確保在國防與安全領域的持續協同。
高政治意涵 戰略關係薄弱
伊朗與白俄羅斯的軍事合作,試圖尋找技術層面的互補性,在今年白俄羅斯12屆國際國防工業、武器裝備及軍事技術裝備展覽會(Milex 2025)上,伊朗展出包括小型武器、防空系統飛彈與智慧型彈頭。白俄羅斯軍方對伊朗的無人機與飛彈等發展很感興趣,其中,沙赫德型(Shahed drones)出現在今年9月「西方2025」軍事演習中,並為參與訓練的伊朗軍事人員提供掩護與戰場觀測支援,伊朗利用該項演習測試其無人機與飛彈系統的試驗場。
儘管伊朗透過與白俄羅斯、俄國的協作似乎開啟了一條通往歐亞的新出路,但這條戰略走廊的安全性仍充滿不確定性。然而,這條歐亞走廊並非真正穩固的安全通道,沿線地緣風險、制裁壓力與多國政治變數可能成為潛在障礙。
2國合作具有高度政治性意涵,但本質上並非軍事同盟關係。白俄羅斯的國力與地緣影響力,不足以成為伊朗安全後盾。事實上,伊朗在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安全架構中的參與程度仍不高,伊白2軍缺乏聯合軍事演習或戰術演練,顯示雙方的防務合作仍停留在政治與技術交流層面,2國尚未建立起共同作戰的指揮體系與協同作戰經驗,稱不上真正戰略聯盟。若缺乏俄羅斯的長期支撐與戰略協調,這條橫跨歐亞的合作軸線,恐難真正轉化為具穩定性的區域安全體系。
伊朗的安全若僅倚賴一個缺乏地緣關係,經濟與軍事實力都不足的白俄羅斯,仍顯得脆弱,這種缺乏地緣支撐與區域安全網絡,看似跨歐亞的合作,更像是一種象徵性的戰略姿態,而非可長可久的安全保障。
(作者為全球話智庫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