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兩岸論壇】陸經濟亂象叢生 侈言建金融強國

Date:2025/10/12 Clicks:59
 習近平2023年首度提出「金融強國」建設目標,包含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等5大重點,但想定卻和現實存在不小差距。圖為上海市景。(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習近平2023年首度提出「金融強國」建設目標,包含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等5大重點,但想定卻和現實存在不小差距。圖為上海市景。(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黃秋龍

 2019年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領導人習近平不僅就防範金融風險、深化國際對內金融形勢的認識,首次提出:「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也上綱到「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

大作「文章」 效益有待觀察

 2023年10月31日習近平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首度明確「金融強國」建設目標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5篇大文章,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強調:「科技金融要迎難而上、聚焦重點。引導金融機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統籌運用股權、債權、保險等手段,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鏈條、全生命週期金融服務,支援做強製造業。」隨後,去年6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7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扎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今年4月25日習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體學習講話強調:「要綜合運用智慧財產權、財政稅收、政府採購、設施開放等政策,做好科技金融文章。」可見,「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表述,明顯有別於中共傳統的剛性政策用語,後續動向引起關注。

 中共在「金融強國」目標引領下,「做好科技金融5篇大文章」的態勢與動向,能否與所在地區發展規劃相結合,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是觀察重點。今年9月10日中共「新華社」於全中國大陸金融證券資訊報紙「中國證券報」發文指出,上半年上市券商結合自身競爭優勢及經營情況,在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方面同樣有建樹,推動金融「5篇大文章」做深做實。固然,即使該報發現「5篇大文章」做深做實態勢,識者判斷變革,不能僅以政治、法律或哲學意識形態形式為依據;相對的,必須從物質生活矛盾,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衝突中解釋。

信心不足 經濟系統薄弱

 事實上,習近平早在2023年該「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警示:「要清醒看到,金融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有的還很突出,經濟金融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金融亂象和腐敗問題屢禁不止,金融監管和治理能力薄弱。」

 檢視當前中國大陸科技金融領域信貸投放的最大挑戰,仍是多數科技企業業務發展,亟需依賴創新研發,以及大量資金投入;然而與此同時,這些科技企業屬於輕型資產運營,創業初期經營現金流偏弱,財務指標不夠出眾,又缺乏足夠的抵押物,導致銀行不敢放貸狀況時有發生。再者,由於科技型中小企業經營風險較大,不少銀行信貸部門擔心壞帳增加影響自身業績考核,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投入熱情仍不夠高。可見,「5篇大文章」不僅投射著物質生活的矛盾,也反映出當前大陸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現存衝突。同時,也意謂了其「金融強國」目標想定與現實,仍存在相當差距,科技金融系統仍存在薄弱環節。

 針對該系統薄弱環節,「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積極發揮防範和打擊非法金融活動部際聯席會議,乃發起跨部門領頭作用,規劃自去年4月起至今年底,部署開展打擊非法集資專項行動。不僅「公安部」於去年11月6日發布5起金融犯罪典型案例,除常見之保險詐騙案、妨害信用卡管理案,以及竊取、收買、非法提供信用卡資訊案之外,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跨境非法經營案之發展態勢。該科技金融組織型犯罪,於去年7月間,經上海公安機關立案偵辦涉嫌人,發現係以「高利放貸」非法營利為目的,在境外開發運營26款網貸App,向境內非法提供貸款業務,收取借款金額30%至35%的高額周息,截至案發,累計向5萬餘人非法放貸人民幣5.6億元。概括看來,跨境非法經營案,意謂中國大陸金融業的市場結構、經營理念、創新能力、服務水準等生產關係,還未能與經濟高量發展的要求相互適應,諸多矛盾和問題仍然突出。

科技犯罪 攪亂市場秩序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在今年度防範非法金融活動宣傳月(6月)之際,特選取典型案例包括,以投資黃金為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以養老投資為名非法吸收公共存款案、以影視眾籌名義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以體檢中心為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網路平臺集資詐騙案、以講課為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尤其,科技金融犯罪經常伴隨新的風險,所謂「黑天鵝」、「灰犀牛」事件不斷。面對此現實衝擊,中共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機關,必須得發起跨部門合作偵處行動。9月15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公安部」,即聯合發布第一批金融領域「黑灰產」違法犯罪典型案例。由於該網路黑色產業與灰色產業,係利用網際網路實施違法犯罪或遊走法律模糊地帶。其中「黑產」直接觸犯法律,如電信詐騙、木馬病毒;「灰產」則為前者提供技術或服務支援,例如非法帳號交易、虛假材料製作等。可見,科技金融犯罪,不僅擾亂市場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更將成為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衝突之變數。

 從中國大陸科技金融犯罪態勢看來,除了衝擊經濟和社會效益,也影響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金融等「5篇大文章」;同時反映出大陸整體系統薄弱環節,包括普惠金融服務尚不均衡,影響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綠色金融良窳,也將衝擊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遷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由於,大陸經濟社會發展,向來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振興實體經濟,必須處理好實體經濟和科技金融的關係。可見,「5篇大文章」之想定與現實仍有差距,還待後續觀察。

(作者為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兼任副教授)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