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新象藝術主辦《吉爾特伯格的蕭斯塔科維契鋼琴雙協奏曲之夜》音樂會,12月26日於臺北國家音樂廳登場,伊莉莎白國際鋼琴大賽冠軍、以色列鋼琴家吉爾特伯格來臺,1場連續演奏2首極為艱鉅的協奏曲,施展對蕭斯塔科維契扎實演繹力,TSO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也將演出蕭斯塔科維契交響曲;整場演出呈現蕭氏從年輕到晚年的多元音樂的風格。
新象藝術總監樊曼儂今(25)日表示,今年象策畫紀念蕭斯塔科維契逝世50週年音樂會的理念,其實源自這次主角、鋼琴家吉爾特伯格的想法,他在莫斯科出生,對於俄羅斯音樂家有獨到的見解,尤其錄製過一張專輯,同時收錄蕭斯塔科維契第一號、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可說很難得的版本。
樊曼儂提到,這場音樂會邀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TSO) 共同合作,鋼琴家吉爾特伯格特別指定指揮家亞歷山大.布洛許領軍,三方攜手帶來一場以蕭斯塔科維契為名的光影旅程。
開場安排《節日序曲》,這是蕭斯塔科維契1954年為官方慶典而作,以銅管輝煌與熱烈歡騰開啟序幕,卻在掌聲與號角聲背後,隱伏著壓抑而急促的呼吸。
隨後,吉爾特伯格將以《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是蕭氏的早期創作,採用獨特的編制,包括鋼琴、獨奏小號及弦樂團狂想交鋒,鋼琴與小號的對話,形成明快、生氣盎然的曲風,彷彿瘋狂的雙人舞,在自由與節制、幽默與隱喻之間,層層鋪展節奏與音色的戲劇。
樊曼儂提到,這首曲子是寫給鋼琴跟小喇叭,邀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代理小號首席魏廷安,與吉爾特柏格共同演出。她認為,魏廷安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銅管樂器演奏家,近年來樂團木管和銅管樂器的水準提升,相信這次音樂會將展現蕭斯塔科維契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魅力,尤其是銅管樂器在其中的重要角色。
轉入《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後,這是蕭氏的晚期創作,以明朗的旋律送給19歲愛子的畢業禮物,充滿父親對兒子的期待,然而青春的光芒中,亦浮現時代滄桑的微光,吉爾特伯格以細緻詮釋,揭示光中無聲的回望。
壓軸曲目響起的《第一號交響曲》,是作曲家19歲時剛從聖彼比德堡音樂學院畢業時的創作,此曲可謂一鳴驚人、燃燒青春的宣言,從滑稽、哀傷到爆發與收斂,音符如同在灰燼中燃起的烈焰,由北市交(TSO)引領聽眾感受青春疾走的瞬間與破碎熾烈的能量軌跡。
樊曼儂回顧1960年代的音樂歷史,提到當時蕭斯塔科維契的作品在臺灣幾乎被禁演。由於「反共抗日」的政治氛圍,俄國作曲家的作品受到限制,連柴科夫斯基的音樂也需經過審批。雖然當時仍能聽到一些作曲家的作品,如柴科夫斯基和林姆斯基的音樂,但蕭斯塔科維契和普羅柯菲夫這兩位重要的蘇聯作曲家卻被禁言。隨著時間的推移,普羅柯菲夫的作品逐漸被演出,而蕭斯塔科維契則是最後一位解禁的蘇聯音樂家。
樊曼儂強調,蕭斯塔科維契多才多藝,不僅是鋼琴家和作曲家,還涉獵電影配樂、歌劇和芭蕾舞音樂,他的作品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難以接觸,除非藝術家逃離蘇聯。羅斯托波維奇和其他藝術家為了言論自由而逃離的故事,這些都是她年輕時的記憶。如今,蕭斯塔科維契的作品已被平反,並在全球各地演出,成為音樂史上的重要人物。
樊曼儂提到,她第一次聆聽蕭斯塔科維契的音樂是在1980年代。當時新象樂團已成立,但蘇聯藝術家仍無法來臺灣。當年組團前往日本參加「蘇聯音樂藝術節」,第一次見到年僅14歲的紀新(Kissin),當時他瘦弱如竹竿,卻在舞台上演奏蕭斯塔科維契《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特別作品中小號的精彩表現,讓她意識到銅管樂器與鋼琴的獨特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