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國際瞭望】美鞏固中東盟邦 防範區域衝突再起

Date:2025/10/29 Clicks:54
 以色列9月9日出動戰機空襲卡達首都杜哈一處住宅,雖擊殺多名哈瑪斯高層,卻令中東國家無比震驚與不滿。(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以色列9月9日出動戰機空襲卡達首都杜哈一處住宅,雖擊殺多名哈瑪斯高層,卻令中東國家無比震驚與不滿。(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胡敏遠

 今年9月9日,以色列無預警對卡達進行空中轟炸,以國派出15架F-35隱形戰機對卡達發射10枚精準飛彈,命中在首都杜哈的哈瑪斯代表處所,造成6名哈瑪斯談判代表及家人死亡,也讓卡達1名工作人員喪生。此事件令中東國家無比震驚,因卡達是美國在中東重要盟邦,以軍行為已影響美國對其他盟邦的安全承諾。

 中東地區位居於歐亞非3大洲交通要衝,又因區域內蘊藏全球最多能源,自古以來即是大國政治競爭與經濟利害交匯區域,更是大國政治與利益爭奪的主要地區。從地緣政治觀點分析,每個大國皆以現實主義力量大小、利益至上作為,訂定國家大政方針的原則,因而無論是美國、俄羅斯或中共,均會遵循上述原則,作為國家戰略訂定依恃;這種國家戰略制訂依據方針,實為中東地區衝突的特徵。

維護利益 提供安全保護

 美國自二戰結束以來,在中東地區接替英國的控制權,並以掌握能源為要旨。但自本世紀以降,美國因國內頁岩油產量增大,對中東石油依賴逐漸降低,但仍持續掌握該地區政治權力,因區域國家對美國安全的依賴仍大,其是以建立代理人(以色列、沙國)作為掌控該地區的重要方法。

 本世紀以前,前蘇聯在中東地區可主導的國家大多成為「反美」國家;而原先親美國家的政治立場,並非都支持美國,端視美國能提供多少利益而定。「親美」與「反美」在中東地區成為無法解決且相互對峙的權力結構,例如美、沙《共同防禦援助協定》即是一群「親美」國家,為爭取更大安全利益而扈從在美國之下的穆斯林遜尼派國家,而伊朗為首的什葉派國家集團則以美國為主要敵人。美國為鞏固與區域國家利益,提供軍事安全保護傘,以維護區域安全;同時藉由控制以國軍事擴張,防止以國與阿拉伯國家衝突再起。

 隨中國大陸經貿能力、基礎建設、金融合作等力量不斷向中東國家擴張,影響力已不斷上升。然而,美國戰略重心仍置於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阿聯、卡達等核心國家,以便於控制上述國家,並確保在當地各項利益。

勸和止戰 管控以國衝動

 今年1月,川普再次入主白宮之時,美國經濟與財政出現嚴重缺口,尤其高額外債,使美國對中東地區的國際衝突多持「勸和止戰」方式,規勸以國不要輕易挑起與鄰國衝突。另外,川普為增加國庫收入,對全球展開新關稅政策,在中東地區不主張任意用兵,但須要求各盟邦多採購美國產品與軍武裝備,以改善財政困境。

 然而,以色列對杜哈發動空襲,造成美國在中東地區盟邦對美國的安全保護傘提出質疑。因此次行動,以國運用美式隱形戰機匿蹤特性,有效躲過中東國家的雷達及監測系統,成功獵殺哈瑪斯首領,以國似乎沒想到卡達是美國重要盟邦,此舉必然引起美國及其在中東地區盟邦國家的憤怒。

 空襲事件後,川普發現中東盟邦國家對美國立場產生質疑,立即召見卡達總理,說明美國並不知以國行動,並告知卡達「我會通知以色列,以後不會再對卡達發起攻擊」。川普對以國總理尼坦雅胡的衝動舉措極為不滿,並要求以國須對卡達表達道歉與賠償。但部分中東國家無法諒解以國,甚至懷疑是獲美國允許的攻擊行為;其中,沙國、阿聯及卡達因與中國大陸有著極為密切的經貿往來,彼等可能受中共誤導,認為是美國默許。事實上,以國空襲卡達是與巴勒斯坦間的仇恨引起,以國一心為求殲滅哈瑪斯,疏忽攻擊美國在中東地區盟邦,可能出現負面政治效益。

 另外,阿拉伯國家及相關伊斯蘭國家共計57國,在沙國首都利亞德召開聯合會議,討論如何防範以軍再次發動空襲的可能性,會中也討論是否要增購其他國家系統的空防裝備,例如俄製的S-400防空飛彈,或中共的紅旗防空飛彈與雷達系統。尤有甚者,沙國與巴基斯坦簽署雙方共同防禦條約,由於巴基斯坦是中共的親密戰友,且近8成使用裝備皆來自中共,且巴國擁有核武,易使中東地區陷入核武戰爭。讓美國深感憂心的是,中共的軍事力量深入中東地區後,美國軍售市場恐受影響,中東地區的不穩定可能更加惡化。

軍事結盟 嚇阻外部威脅

 地緣政治發生權力結構的變化,大多因國家間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所致,地緣政治格局也將隨之變化。中共軍事、經濟、基建力不斷湧入中東地區後,可能會改變目前該地區權力格局。由於國際政治結構是依據國家實力,並與所在地區國家產生出的權力關係,當國際權力結構發生不平衡狀態,往往發生在強權覬覦者以武力方式謀求霸權,並為其他國家帶來安全威脅。

 中東國家為本身安全而尋求與中共建立緊密的軍事合作,為獲更多保障,而與巴基斯坦建構雙邊安全防禦條約,提防可能遭以色列攻擊。因不同國家追逐權力的目的不同,不外乎都試圖維持或企圖改變現狀,若面臨外部威脅時,國家無論大小都須採取的措施,包括提升自身軍備、尋找強國結盟,其中,結盟成為國家外交政策最常見的方式。

 從中共勢力進入中東地區引發區域的安全發展觀察,中東地區最大的安全問題仍為「以巴衝突」所引發區域國家間的戰爭,例如以國與黎巴嫩在黎南地區發生戰爭;在敘利亞南境,以國用空中力量攻擊敘國首都;以國與葉門近期出現雙方飛彈與空中轟炸等行動,以國空襲行為已為中東各國的安全造成極大困擾。在上述氛圍影響下,美國實須提出一套有效的防範措施,較能獲得中東盟友信賴。

防「中」擴張 精進地緣戰略

 中東地區的安全情境,隨以國的軍事行動已呈現極度不穩定的狀態,以國之所以敢於對任何支持哈瑪斯的阿拉伯國家發動攻擊,是因哈瑪斯造成以國極為嚴重的安全問題。然而,宗教與種族的衝突問題仍須以政治方式斡旋,運用軍事手段無法真正解決問題。以國動用空中武力攻擊哈瑪斯在卡達的代表處,是以具有「自衛反擊」生存權為藉口,發動戰爭。但依據國際法及中東國際社會情況,以國軍事行動不符合國際規範。美國身為以國最緊密的盟邦,實須對以國提出節制方法,較能維繫中東地區的穩定。

 以國為狙殺哈瑪斯談判代表,不惜一切代價且不顧美國反應,此舉卻得到極大的反效果。因以國的魯莽行為已引發中東國家不滿,進而尋求與中共盟邦巴基斯坦進行合作,甚至揚言要引進中共的武器,以國的衝動恐破壞美國長期在中東的戰略布局。

 目前,美國仍是控制中東的最大強權,但國際聲譽卻足以打擊美國的國際形象,進而影響其利益。尤其,美國正面臨中共的挑戰,應如何防範北京不斷以各種方式侵蝕其盟邦,實為未來應關注之重點。(作者為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