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社論】貫徹實戰化訓練 守護臺海和平

Date:2025/10/27 Clicks:50

 建軍備戰工作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首要任務。近年來,防範共軍可能犯臺行動,國軍秉持「戰訓合一」原則,將聯合作戰計畫作為建軍整備的核心。除了年度漢光演習外,自今年起同步新增「立即備戰操演、整體空中及飛彈防禦、聯合資訊及電子作戰、聯合地面防禦與聯合海上防禦」等5項操演,目的是要維持高戰備,期能符合作戰場景的防衛作戰整備水準。

 質言之,上述演訓彼此高度關聯,皆源自具體的防衛作戰場景設計,從灰色地帶襲擾併由演轉戰,到電磁作戰、空中飽和攻擊、聯合封鎖與三棲立體登陸等想定,均納入情境假設,於漢光實兵操演時總驗收,形成系統性且連貫的訓練體系,對建軍備戰助益甚大。

 戰訓合一是貫徹實戰化訓練的關鍵。因為,單純的演習若脫離實戰需求,成效其實有限;只有把武器系統、戰術、指揮管制與決策,置於接近實戰的壓力,才能檢驗達成高效擊殺鏈所需之情報、作戰、後勤、電磁戰與跨政府部會協調等分工之現實與盲點,並且精進強化。

 當前國軍秉持實戰化訓練原則,採循序漸進方式逐步強化。除了依照敵情威脅、近期國際軍事衝突場景、新興作戰概念與關鍵行動要項等,訂定防衛作戰計畫與訓練綱要計畫,並逐級律定各項訓練子計畫與程序。究其主要範疇,則包含新兵、駐地、基地、聯合作戰訓練等,並以漢光演習為總驗收核心。這也意味著,國軍訓練模式以「處處皆戰場」為核心理念,每一階段皆實施嚴格評估與修正,以提升訓練成效。

 此外,實戰化訓練的重要性,在於磨練部隊面對突發狀況的應處能力。戰場瞬息萬變,指揮官必須在資訊、通訊受阻、戰損不斷擴大的情況下迅速做出決斷。這類壓力只能透過頻繁且逼真的實兵演練提升與強化。近年來國軍帶入任務式指揮、分散式指管與交戰規則決策矩陣等新興概念,皆源自於推動實戰化訓練所需。

 另一方面,在汲取實戰經驗、提升戰術互通性上,如何借鏡友邦經驗,也具有重要意義。近年由於敵情威脅嚴峻,我國對外採購之海馬士多管火箭、陸基魚叉反艦飛彈與F-16戰機性能提升等已陸續成軍,學習與汲取盟邦新裝成軍之戰術概念、後勤支援與指揮協調模式等,將能加速新裝成軍,達到情資共享的效果。

 不可諱言,新式裝備的戰力效能,須仰賴嚴謹的操作與整合訓練,方能充分發揮。無論是防空飛彈、長航時無人機、資訊作戰系統,若接裝部隊無標準操作、維保程序與流暢之聯合操作,即使設備再先進,亦難轉化為有效戰力。因此,在裝備採購同時,國軍將同步規劃完整接裝訓練計畫,編纂系統操作手冊、戰術運用準則,建立完整聯戰訓練流路等,確保新武器系統在短時間內達成備戰之戰力。

 面對戰場型態的改變,創新訓練模式不可或缺。在傳統實兵操演外,亦應廣泛運用模擬器、數位孿生、混合實境與人工智慧輔助訓練,建立可反覆演練且成本較低的訓練平臺,讓各級指揮官與參演單位,在多變情境中反覆鍛鍊決策流程與戰術運用。此外,演訓設計需納入電磁與網路攻防、無人系統協同以及多領域作戰等概念,讓訓練內容與現代化戰力需求同步。

 從烏俄戰爭經驗可知,現代化作戰中,民防體系可為戰力加乘,而民防資源與動員系統須與軍方訓練同步銜接。今年漢光演習擴大為10天9夜,動員2.2萬後備軍人,結合城鎮防護、空襲避難指引與關鍵基礎設施防護之城鎮韌性演習,顯見政府冀望透過實戰化訓練,強化全民國防之決心。

 在資源面上,深化實戰訓練需要持續預算挹注,強化現代化訓練場(設施)整(新)建、國際化人才培育計畫、增加強度與頻次之演訓設計,方能打造靈活應變的國軍。總統賴清德就任後,不斷宣示提升國防預算的決心,旨在宣誓政府在資源投入上,一定會以國家安全為要,全力守護臺海和平。

 眾所周知,訓練安全是演習成功的關鍵,唯有在安全無虞的環境下,才能真實檢驗戰力與戰術運用。因此,各級部隊於年度演習中,應嚴守安全規範,確實執行風險管控與緊急應變措施,確保人員、裝備與場地安全,達成「安全訓練、有效戰備」目標。

 面對複合化威脅,我們時刻不能鬆懈。深化實戰訓練的構想,是國家安全的基石。每一次操演、每一項修正,均據以強化防線。國軍須以專業與韌性,讓敵方的任何進犯企圖,在我方堅實的防衛中止步,讓國人得以安心生活,國家得以永續發展。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