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樺加沙」颱風環流夾帶暴雨,導致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洪水泥沙造成花蓮光復地區重大災情。獲知相關訊息後,國防部立即整備部署超過2萬名國軍、近4000輛車輛機具待命救援,除了先遣部隊外,也有逾百輛各式車輛機具連夜馳援。官兵以「救災就是作戰」態度第一時間迅速投入救援行動,展現國軍守護全民的信念,以及「平時能救災、戰時能作戰」的效能。
總統賴清德憂心「樺加沙」颱風外圍環流對臺灣可能帶來的影響,23日特別指示國軍整備,並隨時依地方政府需求進行防救災任務。參謀總長梅家樹上將立即召開國軍災防會議,在光復鄉開設前進指揮所,整合一切力量,協助災區民眾。國防部亦調動AAV7兩棲突擊車、UH-60M、CH-47SD直升機等裝備,全力支援救災與災後復原工作,希望讓民眾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國防部長顧立雄24日主持「國軍災害應變中心」管制會議時,要求在確保人員安全前提下,主動支援地方政府,協助受災民眾早日恢復正常生活。而各級部隊長亦應持續關懷家中受災的官兵,了解災損狀況並提供輔導,落實照顧措施。除已投入的兵力與機具,各營區若仍有可調派兵力,須隨時依地方需求規劃派遣,提升整體救援效能。今日第2、4作戰區將增派約2000兵力,運用相關機具,配合地方政府需求,針對物資運送、道路清淤及市容整理等項目,日夜分班、持續不間斷投入救災工作。
由相關整備可知,國軍平日隨時掌握地區內災害潛勢及救災資源,秉持「救災視同作戰」的精神,以「超前部署、預置兵力、隨時防救」原則,完成各項災防整備;當意外災害發生時,則第一時間支援中央、地方政府,迅速投入救援行動。
質言之,國軍協助「災害防救」,正是國軍保衛人民最重要的「核心任務」。臺灣每逢水災、地震甚至公安意外,國軍官兵均能快速完成整備,迅即抵達救災現場,過程中的各項準備、救災情資彙整、三軍協調整合,具體展現了國軍快速應變救援能力。
國軍基於確保國土安全與人民福祉的職責,主動擔負重大災害防救任務,一方面是基於內化於心的「軍愛民」思維。另一方面,在《國防法》、《災害防救法》、《國軍協助災害防救辦法》等法規中,國軍本應依令於第一時間派遣所屬兵力實施相關救援,同時依據《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建立全民防衛動員體系,落實全民國防理念,結合施政作為,落實各項動員準備,以統合運用全民力量,積儲國家總體戰力。
歷年來,國軍協助災害防救,在921大地震、莫拉克風災、高雄氣爆、八仙塵爆、花蓮0206地震、南方澳跨港大橋崩塌斷裂,以及SARS、COVID-19等救災、防疫與支援救難行動上,均獲得政府及全民肯定。
去年漢光演習期間,因「凱米」颱風來襲,國防部提前結束演習立即投入災害防救。今年漢光演習則是演習與救災並進,在「丹娜絲」颱風登陸前,國軍預先整備兵力與裝備,並派員進駐臺南、嘉義,協助山區居民預防性撤離;颱風過後,仍分批派遣6000多名官兵投入地方清運落果、搬運倒木、清理道路、水溝及處理廢棄物,協助災後復原。國軍官兵同時執行演習與救災,也是檢視軍隊在面臨中共灰色地帶襲擾或戰爭災害時,如何透過人力調度,並配合民間力量,在作戰優先的前提下,兼顧救災與提升社會防衛韌性。
近年來極端氣候造成許多災害發生,且強度日益升高,多屬於「複合式災害」。為因應威脅國人安全的重大災害,中央、地方與國軍等單位已進行跨部會協調與整合,並於每年的演練中不斷提升災防能量,這也是為何每當災情發生時,國軍能立即動員,協助中央應變中心與地方政府執行相關作為。
國軍平時掌握敵情威脅,強化部隊訓練,戮力戰備整備,旨在以堅實的國防武力與堅定的自我防衛決心,達成「捍衛國家安全,確保人民福祉」之使命。面對不同類型災害之威脅,國軍同樣會以「民眾的需要在哪裡,國軍就支援到哪裡」的精神,協助地方政府災害防救,充分證明國軍是一支兼具「能戰」與「愛民」精神的仁義之師。
誠如賴總統昨日赴花蓮勘災時所強調,國軍將持續不斷、日夜分班,投入救災工作,讓受災民眾早日恢復正常生活。我們可以看見,連日來國軍官兵不分晝夜,深入災區搜救失聯人員,秉持「苦民所苦、疾民所疾」的態度,是國軍官兵執行災防任務,牢不可破的中心信念。天災的無情,總是帶給無辜的人民巨大的傷害,我們至盼所有災民能早日走出傷痛的陰影,國軍永遠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