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妤(譯)
(接上文)
法國《2025年國家戰略報告》(RNS)指出:「歐盟必須透過重大變革,繼續發展自主、且具主權性的『歐洲防衛科技與工業基礎』(EDTIB),並依據今年3月19日發布之《國防白皮書》所列關鍵能力領域,進行優先投資。」
這些優先項目,包括防空與飛彈防禦、火砲、彈藥與飛彈、無人機與反無人機、軍事機動性、人工智慧、量子科技、網路與電子作戰、戰略支援及關鍵基礎設施保護,並強調支持新融資工具。尤其是「2030準備就緒」(Readiness 2030)計畫,鬆綁歐盟財政規範,以推動成員國未來4年內大幅擴大國防投資,而法國也必須抓住機會。為達成上述目標,法國總統馬克宏7月要求更新《軍事計畫法案》(LPM),追加國防投資預算。
儘管新版RNS加強北約的重要性,但仍重申推動歐盟條約中「互助與團結相關條款」的重要性。烏俄戰爭爆發,加上芬蘭、瑞典等國加入北約,使北約集體防禦受到更大重視,但隨著美國對歐洲的注意力被印太所分散,重新強調歐盟團結至關重要。尤其美國未來可能降低在歐洲軍事部署,凸顯歐盟層級的指管(C2)與快速部署能力的重要性,而法軍可能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設立安全基金 俾利武獲
在實際手段與方法上,報告提出多項具體措施。首先,歐洲資金倡議提到:「為落實歐洲《國防白皮書》,部分歐洲國家將攜手建立新聯盟。而法國也將全力參與其中,以協調運用現有國防產能,達成規模經濟、最佳化生產工具,並共同資助可共享的戰略能力。」
上述所指應為歐盟5月所批准的「歐洲安全行動」(Security Action for Europe,SAFE)基金。該計畫透過提撥預算、簡化武器採購流程、免除增值稅(VAT)等措施,推動歐盟與國際盟邦共同投資、採購「歐洲防衛科技與工業基礎」(EDTIB)機制產品,打破國家壁壘,縮短武獲時程。
歐盟此前通過的《支持彈藥生產法》(ASAP),已發揮顯著效果。法國也希望進一步推動,並提議在歐洲各地設立生產線,建立跨國供應鏈,以提升EDTIB的韌性與自主性。
法國在歐洲理事會上也提出,應強化歐盟安全太空通訊、地對空防禦及戰術與戰略空運等具體呼籲。此外,各國應重新思考軍職生涯設計,使曾在多邊機構任職的經驗能力,受到更多重視。這不僅有助於軍人職涯發展,也能讓法國軍方更理解並參與歐洲議題,強化其戰略投入。
儘管法國在新版RNS顯示出「轉向歐洲」論調,內容對歐盟評價也傾向正面,然而歐盟更多被描繪為「行政與財政機構」,主要作用是強化歐洲國家在北約框架下的力量,而非一個保障歐洲和平的政治實體。距離馬克宏2017年在索邦大學發表的「重啟歐洲」演說願景,仍有一段距離。
小多邊主義興起 相互依賴
在防務層面,RNS並未將歐盟視為主導角色,而偏向臨時聯盟、志願聯盟及雙邊夥伴關係等,來推動歐洲防衛合作。這些形式雖屬歐洲範疇,卻不一定在歐盟制度框架內進行。「小多邊主義」(minilateralism)再度浮現,效率也優於決策繁複的制度化組織。但兩者並非完全互斥,德、法、義、波蘭去年7月簽署的「歐洲長程打擊路線」(ELSA)計畫(英國也在同年10月加入),該倡議最初誕生於歐盟架構外,但後來成為歐盟資金優先項目討論焦點。
新版RNS亦指出:「在發展國家技能與工業能力時,應根據武器系統所期望的主權等級(完全自主、部分依賴或依賴外國市場)進行調整」。這與 2017年版本相差無幾,同樣提及「相互依賴」,整體方向並未明顯更新。
以當前全球威脅與歐洲防衛能量現狀而言,若在新版報告中稍微調整,即可更清楚反映法國根據情勢的新思維。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去年底公布的《國防與安全產業戰略》,採用「三層循環圖」(國家、歐洲、國際),雖範疇較窄,但更明確地表達其立場:對多數國防技術而言,歐洲與國際幾乎相等。
掌握核心技術 信賴盟邦
報告內容還提到,「以學術、科研與科技卓越支持法國與歐洲主權」,並提到「下列技術必須由國家層級加以掌握,但不排除在特定領域與可信賴夥伴,尤其是歐洲盟邦,進行共同開發或生產」,範圍包含導能武器、極音速、人工智慧、量子科技、新型能源、匿蹤、無人系統、新通訊技術、電子零組件、關鍵材料、資料管理、太空行動自由與存取權、電子戰等。
然而,上述清單涵蓋極廣,令人質疑法國財政等資源是否足以支撐。諸多領域應以歐洲層級研發為主,才能形成產業規模,避免陷入科技主權模糊窘境。
儘管法國新版RNS已表達「轉向歐洲」立場,尚未確立具體成果,但足以顯示法國對歐洲盟邦與夥伴國家的信任與需要有所增強,並認同必須透過合作推進,並鞏固歐洲防衛科技與工業基礎。而巴黎當局對俄羅斯威脅的論述,也與多數歐洲國家趨於一致,亦反映出其政策立場轉變。
在此同時,部分產業政策導向又使外界懷疑,法國是否真的願意與歐洲夥伴共同推動防務歐洲化,本文認為這是撰寫戰略文件時,難以避免的兩難。最明顯缺口在於,報告未清楚說明法國如何看待歐洲防衛科技與工業基礎與歐洲防務合作,未明確定義其指的是保障國家安全的工具,還是政策口號?此外,報告也未明確連結「支援烏克蘭」與「歐洲加強軍備」的整體戰略。
若能釐清這些問題,將有助法國民眾理解歐洲整合的利害與價值,也能讓其他歐洲國家更清楚認識未來可期待的「法國盟友」樣貌,同時讓烏克蘭了解,法國願意支持的是哪一種歐洲未來。(完)
(譯稿來源:法國「國際暨戰略關係研究所」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