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郁文
隨著現代戰爭型態快速演變,無人機已成為不對稱戰力的關鍵裝備。臺灣面對日益嚴峻的軍事威脅,無人機發展不再僅限於軍事科技範疇,更被視為整合民間產業、技術人才與國防需求的國家戰略。應以全民國防的宏觀角度,從軍民整合、多層次防禦體系建構、後備與民間力量動員,以及面臨的技術與法規等方向深化發展,強化我國整體防衛韌性。
軍工產業化 建自主供應鏈
「全民國防」的核心精神,在於將國防力量從單一軍事組織,擴展至整個社會體系。這代表不僅軍人備戰,民間的科技、產業、後備人力與公民意識都必須成為國防體系的一部分,臺灣無人機的發展,正是這理念的最佳實踐;它不只是國軍裝備的現代化,更是一項整合國家資源、動員社會力量,建立堅實防衛韌性的系統性工程。
烏俄戰爭的經驗,深刻改變全球對現代戰爭的認知。小型、低成本的商用無人機在戰場上發揮巨大作用,證明科技平權化與民間力量在國家安全中的決定性影響。對於臺灣而言,面對體量龐大且資源豐富的潛在對手,發展不對稱戰力至關重要。傳統的陸海空軍建軍思維已不足以應對複合式威脅,而無人機作為一種具備高機動性、低成本與廣泛應用的不對稱作戰的重要工具,正成為我國國防轉型的關鍵。
我國過去的國防採購,高度依賴國外軍備,不僅成本高昂,且供應鏈存在不確定性,無人機的發展為此困境提供了突破口,政府積極推動「軍用商規」模式,將軍事需求轉化為可由民間企業參與的標準與規格。這種模式的核心優勢,包括可加速研發與量產,善用民間企業的市場競爭機制與創新速度,搭配傳統軍工能量,能快速應對戰場需求變化;另可利用民間現有的成熟技術與生產線,大幅降低無人機的採購與維護成本,實現「量」的優勢。此外,還能建立本土供應鏈,扶植國內廠商從零組件、飛控系統到整機製造,建立完整的自主供應鏈,避免技術被他國箝制。
此模式不僅讓國防資源得以更有效利用,更將國防產業化,創造新的經濟成長動能。在戰時,此類民間工廠能迅速轉為軍用生產線,形成強大的後勤支援與戰力補充來源,這正是全民國防所追求的「國力總體戰」。
無人機在臺灣的應用不應僅限於單一任務,而是要建構一個涵蓋「偵、打、防」的多層次立體防禦體系。在情報、監視、偵察方面,高空長滯無人機可用於廣域監控,掌握敵方艦艇、軍機動態;小型無人機則能深入敵境或海岸線,提供即時情資,實現「知敵先機」,大幅提升我國的戰場透明度與預警能力,有效彌補地理上的劣勢。在精準打擊與攻擊方面,攻擊型無人機或由多架無人機組成的蜂群作戰,能以低成本、高飽和度的攻擊方式,對敵方高價值目標(如雷達站、指揮中心、軍艦)進行癱瘓式打擊,削弱其作戰能力。這種「以小搏大」的戰術,是實現不對稱作戰的關鍵;反制與防禦方面,當敵方也大量使用無人機時,我方必須具備有效的反制手段,包括發展電子干擾系統(ECM)、雷射防禦、無人機攔截網或反無人飛行器系統(C-UAS)等。反制能力的建構,是確保臺灣空域安全的必要環節,也是全民國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廣納民力 普及防衛意識
全民國防的精髓在於全民參與。無人機的發展,為臺灣社會各界參與國防提供了具體管道。例如技術人才儲備,臺灣擁有眾多具備無人機操作、軟體開發與電子工程背景的民間人才。這些人才透過定期的培訓與演習,可迅速轉化為臺灣「無人機後備部隊」,能在戰時或災變時,協助執行偵察、通訊中繼、物資運送、災情評估等任務,大幅減輕正規軍隊的負擔。
無人機的推廣與應用,也有助於將國防議題生活化,可幫助普及公民意識。當民眾意識到自己手邊的科技產品也能在關鍵時刻發揮國防作用時,將會深化對國家安全的認同與責任感。這種由下而上的國防意識,是全民國防最堅實的基礎。
無人機產業更可深化官方與民間的合作。目前我國無人機廠商潛在商機有3項,首先是「非紅供應鏈」,涉及親美方陣營的各類無人機採購案,轉往臺灣業者採購有望增加,可能包含整機或零組件採購;其二則是國內軍用軍規無人機,中科院的銳鳶、騰雲等無人機產品在國內尋找量產廠商,可能有外售商機;最後則是無人機反制系統,目前主要由漢翔與國內通訊業者合作,未來可能會部署在國內有需求的區域。
無人機不僅彌補了傳統戰力的不足,更建構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不對稱防禦體系;同時,應深化與民間的合作,透過教育與演習,將無人機操作者與技術人才納入後備動員體系,真正實現全民參與國防。
健全法規 建構跨部會機制
儘管臺灣無人機發展已有顯著進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法規與空域管理,現行法規主要針對民用無人機管理,對於戰時或準戰時狀態下的空域管制、民間無人機的徵用與動員,尚無明確且彈性的規範,需要政府加速修法與規劃,以應對突發狀況。技術層面,雖然推動軍用商規,但部分高階晶片、飛控軟體仍可能受制於國外供應商,如何確保飛控系統與關鍵零組件等核心技術的完全自主,是避免潛在斷供風險的關鍵。此外,無人機的攻擊與防禦技術處於不斷演進的「矛與盾」競賽中,考量到反無人機技術的創新,臺灣必須持續投入研發,確保反制系統能有效應對敵方無人機的快速升級。
組織與協調挑戰更是重中之重,無人機的發展涉及國防部、經濟部、交通部與民間產業,建立一個高效的跨部會協調機制,避免資源重疊與決策延宕,至關重要。最後,如何讓民間企業深入參與國防研發,並確保其技術與產品能符合軍事標準,同時保護其商業機密,是需要長期探索的課題。
我國無人機產業發展,不僅是軍備現代化的一個環節,更是「全民國防」理念的具體實踐。透過軍民整合,將國防從軍事領域擴展到產業、科技與社會層面,形成一股強大的國力總體戰。這條道路雖充滿挑戰,但其所建立的防衛韌性,不僅能有效嚇阻潛在威脅,更能確保我國在複雜地緣政治環境下的國家安全與生存發展。臺灣的無人機發展,正是展現堅定自我防衛決心與智慧的寫照。如何充分發展及運用無人機等無人系統,並將人力作最有效的運用及減少人員的折損,以「零傷亡、高作戰效率」的創新思維面對未來的衝突,相關無人載具的應用技術發展殊值關注。
展望未來,臺灣應持續投入無人機研發,以無人機的「國機國造」為優先選項,特別是核心技術的自主化,並建立完善的法規與組織架構,以應對日益複雜的戰場環境。
(作者為仁德醫專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