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前瞻軍談】強化長程精準打擊 歐提升嚇阻能力

Date:2025/11/09 Clicks:34
德國國防部長佩斯托瑞斯在造訪華府時,宣布德國將採購美製提豐飛彈系統,是近期歐陸國家在強化軍事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圖為美軍提豐長程飛彈系統。(取自DVIDS網站)德國國防部長佩斯托瑞斯在造訪華府時,宣布德國將採購美製提豐飛彈系統,是近期歐陸國家在強化軍事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圖為美軍提豐長程飛彈系統。(取自DVIDS網站)

◎高志榮

 今年7月14日,德國國防部長佩斯托瑞斯在造訪華府時,宣布德國將採購美製「提豐」飛彈系統,是近期歐陸國家在強化軍事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歐陸國家如德國、荷蘭等,皆正規劃延伸其攻陸打擊能力的射程,藉以加強嚇阻、對抗俄羅斯軍事威脅。歐洲國家初期將從美國等民主盟國,取得所需武器系統、彈藥,並規劃逐步研發自主長程打擊能力。儘管德軍的採購規劃,仍需聯邦議會的同意,以及後續對美採購的磋商,然針對此項採購規劃,德軍強調長程武器的縱深精準打擊能力,將僅作為反擊手段,用以在侵略者發動攻擊時,對其指揮設施、機場、長程飛彈發射基地等關鍵目標進行打擊,藉以強化德國與歐洲的嚇阻能力。換言之,就德國而言,其取得提豐飛彈的主要目的,將在於建立懲罰式嚇阻能力。

德籌獲提豐 延伸火力投射

 提豐飛彈系統係洛馬公司研發,由船艦運用之Mk41垂直發射系統(VLS)衍生,整合40呎貨櫃,並搭配重型增程機動戰術卡車車頭而成的陸基機動飛彈系統,可運用包含「標準-6型」(SM-6)及「戰斧」巡弋飛彈等多種長程打擊武器,使得美國陸軍能透過此種系統的部署,延伸火力投射,讓美國陸軍能打擊500公里至2000公里範圍的目標,將攻擊能力進一步延伸至下一代短程彈道飛彈(SRBM)精準打擊飛彈之外,美軍也正為提豐系統研發較小型的精準彈藥,射程同樣必須超越短程的「精準打擊飛彈」。目前,美國陸軍已配備相當數量之提豐系統,由多領域特遣隊部署於歐洲與印太地區。

 近期德國與荷蘭皆陸續表達對長程武器的興趣。除前述德國宣布將採購提豐飛彈外,早先也傳出德國海軍對取得美製戰斧飛彈感興趣;而鄰國荷蘭更是在俄羅斯在2022年發動對烏克蘭的入侵後,於同年的《2022年防衛白皮書》中提出將強化長程打擊能力,並於2023年4月宣布其計畫,並採購戰斧飛彈。

 前述德、荷2國的積極作為,其實是基於歐陸國家在長程打擊能力上長期以來存在的缺口。長期以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各成員國在軍事能力上進行密切合作,並有著緊密分工,如北約自1960年代開始建立的核共享中,就讓美、英、法以外的北約國家如西德等,同樣負責在戰時運用美軍部署於歐陸的核彈頭;也正因此,當時的西德就擁有短程彈道飛彈如潘興一型(MGM-31 Pershing)等系統,建立短程彈道飛彈的投射能力,以作為核共享能力的一部分。

 整體而言,在北約的作戰體系中,歐陸國家多不具備長程打擊能力,這樣的能力「缺陷」延續到現在。時至今日,在後冷戰時期因直接威脅消失帶來的軍力重整之下,此種能力則更進一步遭到縮減:單就德國而言,目前手中擁有的長程打擊能力,僅有戰機發射,射程超過500公里的先進「金牛座」空對地飛彈(Taurus KEPD 350)而已。

補足缺口 建構縱深防禦

 在俄國於2022年入侵烏克蘭以前,歐洲各國缺乏長程打擊能力造成的安全隱憂就已慢慢浮現,尤其在美國與俄羅斯於2019年終止《中程核武條約》後,這個能力缺口造成的安全問題就令歐洲國家措手不及。也因為北約需要長程打擊能力,以強化對俄國的嚇阻,因此在去年北約峰會中、美國拜登政府決定將在2026年時,部署多領域特遣隊及提豐系統,以及其所配備的戰斧飛彈,甚至未來將為提豐配備的極音速飛彈到德國。

 在2022年俄軍入侵烏克蘭開始後,德軍與歐洲盟國更進一步正視此能力缺口,並認為需要取得射程超過2000公里的打擊能力,以對抗具備良好縱深防禦的敵指揮節點、彈藥庫與空戰能力。是故,德國、法國、義大利、波蘭、瑞典和英國共同啟動了「歐洲長程打擊途徑」(ELSA)計畫,希望能共同研發一種裝備傳統彈頭的長程系統,然而這樣的裝備從研發到量產、仍需要數年時間,德國與挪威共同研發預期射程將達上千公里的長程反艦飛彈「提爾鋒」,也仍需多年時間研發。因此採購美國的提豐及戰斧飛彈等可以在短期間內取得的現貨,作為臨時解決方案,自有其高度必要性。

滿足實需 提升軍工產能

 針對德國的購買意願,洛馬公司亦已表明將在柏林與華府方面達成協議後、快速生產提豐系統交貨,同時未來也可能進一步為提豐系統,整合歐洲的先進飛彈,如德國「IRIS-T」防空飛彈、法意聯合研發的「紫苑」等,強化使用彈性。不過,儘管歐洲國家已經針對其與俄國在長程打擊能力上的戰力差距,嘗試採購美製系統加以因應,仍需面對軍工產能限制帶來的影響,其中一個關鍵項目,正是戰斧巡弋飛彈。戰斧飛彈自1983年服役迄今,已經過多次改良提升,目前的Block Ⅴ及後續的衍生改良Block Ⅴa/Ⅴb仍是美國與盟軍最主要的長程打擊能力之一。

 然而此種飛彈目前正面臨龐大的實戰消耗,與產能提升的困境。近年來,美軍在歷次對不同目標如敘利亞、葉門等地的空襲中,使用了大量戰斧飛彈,然而採購的數量卻遠小於消耗。戰斧飛彈一方面苦於庫存的耗損,二方面也因為過往採購的數量不足與不穩定(如儘管2017年、2018年在空襲敘利亞時使用了多枚戰斧,不僅隨後採購的數量並無法完全補充耗損、2019年更是一彈未買),導致生產線的維持也遭遇挑戰,會進一步導致供應鏈的不穩定。

 其中,明顯的例子就是其火箭發動機生產遭遇的瓶頸,這不僅使得擴產變得困難,而飛彈的生產週期也在這種情況下大幅拉長到2年。這樣的問題,可能會導致美國在同時面對多個戰場的環境下,缺乏足夠的戰斧飛彈可供運用,也限制了盟國(包含德國、荷蘭、甚至印太地區的日本、澳洲等規劃採購戰斧飛彈的國家)快速採購的可能性。

 儘管歐洲國家針對長程打擊能力建立的需求,採取了務實的臨時方案,並啟動了充滿雄心的合作計畫,以期在未來建立完整的自主能力,然就現實層面而言,仍會遇到美國軍工產能問題的嚴重挑戰,後續發展有待進一步觀察評估。

(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