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軍事論壇】建構多層次防空網絡 強化防衛韌性

Date:2025/11/18 Clicks:29
 美國洛馬公司「愛國者3型分段強化構形」(PAC-3 MSE)飛彈最新改良型完成測試,成功攔截模擬吸氣式設計的靶彈目標,驗證最新技術的優異攔截效能,有效應對新型飛彈威脅。 (取自Lockheed Martin網站) 美國洛馬公司「愛國者3型分段強化構形」(PAC-3 MSE)飛彈最新改良型完成測試,成功攔截模擬吸氣式設計的靶彈目標,驗證最新技術的優異攔截效能,有效應對新型飛彈威脅。 (取自Lockheed Martin網站)

◎寧博

 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和其他巴勒斯坦武裝團體,從加薩走廊對以色列鄰近地區發動攻擊,從清晨開始,20分鐘內發射超過5000枚火箭彈,特拉維夫和耶路撒冷西部開始響起空襲警報,以色列立即啟動「鐵穹」(Iron Dome)防空系統應對,攔截大量火箭,仍有部分目標被擊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是在響徹雲霄的警報聲中,以色列的「鐵穹」防空系統所發射攔截彈的明亮軌跡,在空中摧毀火箭彈,照亮整個天空。

整合系統 強化攔截效能

 今年6月,相同場景再度上演,以色列對伊朗展開代號「崛起雄獅」(Rising Lion)突襲行動,鎖定多處軍事與核設施,造成伊朗多位軍方高層與核武科學家喪生。伊朗隨即向以色列中部與特拉維夫地區發射彈道飛彈、火箭彈與無人機報復。「鐵穹」系統再度成功攔截大部分來襲彈道飛彈,攔截率超過9成,並輔以中程防空系統「大衛投石索」與長程「箭式飛彈」進行聯合作戰。

 以色列的防空系統嚴密舉世聞名,其優異的戰績,連美軍都採購「鐵穹」,還有多國表達興趣。無獨有偶,總統賴清德在國慶演說宣布打造「臺灣之盾」(T-Dome),將持續籌購新式防空武器,並整合現有自製、外購等防空系統(shooters),以自動化C5ISR,鏈結各式雷達等高效能感測裝備(sensors),融匯為多sensor搭配多shooter的擊殺網。而防衛體系的核心,將以不對稱戰力為基礎,強化科技能量,與民主友盟合作,確保自由與和平。

 印太地區為美國川普政府的核心戰略,在中共、北韓與俄羅斯的軍事擴張下,印太各國紛紛提高軍事預算,以因應高度威脅。其中各型彈道飛彈是最難防禦的武器,而崛起的無人機也須全力反制。因此,強化防空系統成為印太各國首要的課題。

 目前美國的防空網最為先進,除區域、野戰防空外,主要針對洲際彈道飛彈,自冷戰期間就開始研發彈道飛彈防禦系統。1950年代末期開始飛彈防禦計畫,當時主要應對蘇聯的核彈攻擊威脅。陸續研發和部署「Nike Zeus」、「哨兵」和「衛兵」等彈道飛彈攔截系統。1983年,雷根政府推出更宏大的「星戰」計畫,又稱「戰略防禦計畫」,開發先進的太空-陸基飛彈防禦系統來反制蘇聯的核彈攻擊。雖然部分計畫因局勢變化和經費等因素終止,但對飛彈防禦的研究和開發仍持續進行,並演變為目前的彈道飛彈防禦(BMD)計畫,包括保護美國本土和海外盟邦的系統。

驗證技術 有效應對威脅

 美國飛彈防禦以多層次防護架構為主體,包括陸、海、空基防禦網絡,以攔截來自不同階段的彈道飛彈。主要系統包括用於攔截洲際飛彈中段飛行的陸基中段防禦系統(GMD)、用於戰區防禦的神盾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終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HAAD薩德),以及負責末段攔截的愛國者飛彈(MIM-104)。川普上任後,積極推動研發太空飛彈防禦系統「金穹」(Golden Dome),將由4層防禦構成,其中頂層為衛星系統,其餘3層部署在地面,同時在美國本土、阿拉斯加及夏威夷,共設置11個短程飛彈防禦發射裝置,以應對中共和俄羅斯的洲際彈道飛彈威脅,推估造價高達1750億美元(約新臺幣5.24兆元),並已啟動首批250億美元的撥款,預定2028年完成設計。美國洛馬公司「愛國者3型分段強化構形」(PAC-3 MSE)飛彈最新改良型,6月下旬成功完成測試,成功攔截模擬吸氣式設計的靶彈目標,驗證最新技術的優異攔截效能,足以推進反彈道飛彈與反極音速武器的可靠性,有效應對新型飛彈威脅。

 在印太部分,日本和南韓同樣面臨中共和北韓的飛彈威脅,平壤政權不斷進行飛彈試射,引發民眾恐慌。北韓擁有多種彈道飛彈,主要包括短程、中程和洲際彈道飛彈,以「火星」系列為主,如「火星-12」、「火星-14」、「火星-15」等洲際彈道飛彈。其他還有「北極星-2」中程飛彈、「蘆洞」飛彈和「大浦洞」系列飛彈。

 日本的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由海上部署的「神盾艦」搭載標準3型(SM-3)飛彈,在太空或高層大氣進行攔截,以及地面部署的愛國者3型(PAC-3)飛彈,在低層大氣攔截,並在青森設有戰區高空防禦飛彈(TMD)使用的AN/TPY-2長程X波段反飛彈雷達,更計畫在京都設置第2套。同時可結合美國「金穹」計畫、雷達系統和「JADGE」空中預警系統,構成日本綜合飛彈防禦能力。

精進研發 提升反制能力 

 面臨北韓不斷飛彈挑釁的南韓,以自主研發飛彈防禦體系(KAMD)為主,並結合美國部署的系統。KAMD為多層次防禦體系,由近程、中程(M-SAM)和長程(L-SAM)飛彈防禦系統組成,從不同高度和距離層層攔截敵方飛彈。其核心部分包括自主研發的遠程地對空飛彈,能在高空層攔截來襲飛彈。另還有「天弓」、(Cheongung)「天馬」及美國「薩德(THAAD)」系統也提供高空區域防禦能力。南韓持續加強KAMD的建設,並與美軍系統協同合作,以應對北韓威脅。

 除了防禦系統外,南韓亦積極研發反制武器,自主研發和生產對地打擊飛彈,包括「玄武1」、「玄武2」系列和「玄武4」彈道飛彈,以及「玄武3」巡弋飛彈。未來順利投入實戰部署,將大幅提高對北韓精準打擊的能力。

 印度和巴基斯坦為宿敵,雙方均裝備彈道飛彈,印度飛彈防禦系統為(BMD),由國防研究及發展組織(DRDO)主導,已成功開發出包括大地防空系統(PAD)、先進防空系統(AAD)和大地防禦飛行器(PDV)等反飛彈系統;並成功試射AD-1長程攔截彈,提升雙層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能力。2024年7月,印度進行第2階段大氣層內先進防禦飛彈的實彈測試,成功攔截模擬中程彈道飛彈靶彈,顯示其具備攔截5000公里等級中程飛彈的能力。

聯合盟邦 完善集體防禦 

 歐洲各國為防範俄羅斯飛彈威脅,也進行防禦網計畫,主要透過由德國主導「天盾計畫」(ESSI),涵蓋美國「愛國者」飛彈和以色列「箭式3型」飛彈防禦系統,能在大氣層外攔截彈道飛彈,射程可達2400公里。德國已購買此系統,預計於今年底部署,以及歐洲自行研發的「阿斯特」(Aster)防空飛彈系統,已成功完成試射,驗證其攔截遠程目標的能力,是歐洲彈道飛彈防禦核心裝備。可針對俄羅斯的極音速武器與中共的東風-21D等目標,並將整合到法國和義大利的陸軍和海軍系統,以及英國的45型驅逐艦上,未來北約將透過多國合作、多層次防禦的方向,加強發展反飛彈系統架構,提升防衛韌性。(作者為軍事作家)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