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禕山(譯)
(接上文)
四、對區域安全與國際秩序的影響
緬甸詐騙產業的崛起,對區域及國際社會帶來多重衝擊。在網路安全方面,大規模詐騙攻擊,對全球金融與資訊安全構成挑戰,許多國家執法機構已將其列為重大網路犯罪威脅。另也引發人道與治安危機,大量受害者遭受強迫勞動、暴力脅迫與人口販運,導致區域內部人道壓力與社會不安。特別是泰國觀光業,已因人質事件與安全疑慮,受到明顯衝擊。
雖然聯合國及東協多次呼籲行動,但因緬甸軍政府仍掌握政權,且獲中共、印度等國外交與經濟支持,國際社會制裁與外交施壓成效有限。
全球司法合作 金融監管
由於緬甸詐騙產業跨國性強,單一國家難以獨自解決問題,必須透過區域協調機制與全球司法合作。因此,報告針對各國政府、東協及多邊機構,提出以下應對建議:
一、強化國際合作與跨境執法
報告建議,東協可成立「跨境網路詐騙與人口販運打擊中心」,整合成員國警政、移民及金融監管單位,建立統一的情資共享平臺。以泰國為中心,將寮國、柬埔寨、緬甸邊境納入協調範圍,並加強跨境拘捕、遣返與司法互助,避免犯罪分子利用司法漏洞逃避追訴。
同時,透過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歐洲刑警組織(Europol),設立專案小組,針對緬甸詐騙活動提升全球反制能力。例如將主要園區與領導者列入「紅色通緝令」,並協調跨境引渡機制,避免犯罪分子以國籍或庇護為掩護。
二、金融與技術管制
詐騙產業的壯大,仰賴龐大的洗錢與金融網絡,因此必須從資金鏈著手。首先,必須加強加密貨幣監管。報告建議,要求主要交易所強化KYC(了解客戶)與AML(反洗錢)規範,針對緬甸園區常用的「泰達幣」(USDT)等穩定幣交易,建立專案監控與阻斷機制。KYC是強制性客戶身分驗證程序,用以確認客戶真實身分和行為,評估客戶資金來源和可能風險;AML則是全面反金融犯罪策略,旨在防止和偵測洗錢、恐怖主義融資等非法活動,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與完整性。
其次,必須斷絕金融避風港。由於許多詐騙資金經香港、新加坡或杜拜進行轉移,國際金融行動工作組(FATF)應要求這些地區加強審查,將涉案企業列入黑名單。再來,則是進行技術封鎖,要求「星鏈」等衛星通訊供應商配合管制,阻斷園區非法使用;並強化社群平臺與即時通訊軟體審查與刪除機制,封鎖詐騙帳號與廣告來源。
支持民主轉型 人道援助
三、對緬甸軍政府施壓
不過,若僅針對園區進行技術與金融反制,軍政府仍能透過地方武裝維護產業,因此必須對其政權本身擴大施壓力道,例如祭出精準制裁、削弱戰爭經濟,以及使其處於外交孤立。
在制裁方面,鎖定與詐騙產業相關的軍方將領、民兵領袖及其家族資產;禁止涉案企業使用美元與國際金融體系,阻斷軍政府透過中介銀行洗錢的途徑。此外,擴大對玉石、木材、能源等出口制裁,使軍政府失去合法收入來源;支持反抗軍或地方自治政府,協助他們取締園區,建立替代性的經濟秩序,藉此削弱戰爭經濟。另須要求東協不再接納軍政府代表,轉而承認「民族團結政府」(NUG)在國際場合的代表權;還要與中共、印度等國交涉,要求其停止默許或協助緬甸軍政府保護詐騙產業。
四、保護受害者與人道援助
反制行動也不能忽視被迫捲入的受害者,必須將人權納入核心,報告也提出3項建議。其一,受害者辨識與安置:建立區域受害者登錄機制,協助各國公民返國;提供臨時安置中心與心理輔導,減輕創傷。其二,勞務移民保護:加強對跨境就業仲介的監管,杜絕虛假招募廣告,並推動合法跨國勞動協議,降低民眾因就業需求而落入陷阱。第三,公益組織參與:資助國際人道組織進入泰緬邊境,設立援助站,協助營救與遣返受害者。透過國際媒體揭露受害者故事,提升社會關注度,增加各國政府行動壓力。
五、建立長期治理架構
緬甸詐騙產業根源,在於政局動盪與國家治理崩潰,因此必須透過長期策略解決。首先是支持民主轉型,國際社會應持續施壓軍政府釋放政治犯,恢復民主進程,避免非法產業繼續以「戰爭經濟」形式壯大。其次是強化邊境治理,與泰國、寮國、中共合作,建立常態化邊境巡邏與監控系統,減少人口販運流動空間。第三是數位治理合作,各國應推動「跨國數位安全公約」,針對詐騙與網路犯罪建立統一規範,以降低犯罪集團利用法律漏洞運作。
凝聚國際共識 精準施壓
報告認為,緬甸詐騙產業的崛起,並非單純的治安問題,而是與內戰、戰爭經濟、跨國犯罪網絡密切交織的綜合性挑戰,並具有3項核心特徵。
首先是政治動盪,為犯罪提供縱深空間。軍事政變後,緬甸軍政府急需資金維繫統治,因此默許甚至直接參與詐騙園區運作,將之視為戰爭財源之一。這種「官方縱容、地方合作」的模式,使詐騙活動難以根除,並逐漸制度化。
第二,跨境合作,強化產業鏈韌性。詐騙集團橫跨緬泰邊境,與中國大陸、寮國、柬埔寨等地犯罪網絡相互勾連,形成複雜的資金流、人口流與技術流。其運作已不再局限於單一國家,而是具備全球擴張能力,對國際金融與社會秩序造成衝擊。
第三,人道危機與安全風險相互交織。數以十萬計的受害者遭販運、監禁與強迫勞動,不僅嚴重侵害人權,也是潛在的安全隱憂。當大量青年被迫捲入犯罪產業,將削弱各國社會穩定性,加劇移民壓力與社會矛盾。
總結來說,詐騙產業與政權存續密切相關,使緬甸軍政府難以放棄此一財源;加上跨國犯罪網絡持續演化,詐騙手法更為隱蔽且國際化,打擊難度大幅提高。此外,東協內部對於應對軍政府立場存在分歧,導致協調與執法行動受限。若國際社會無法形成一致立場並採取精準施壓,緬甸詐騙產業不僅難以根除,還可能蔓延至其他衝突地區,形成「犯罪外溢效應」,成為印太安全格局的長期隱憂。
然而,危機亦是契機。報告認為,詐騙產業最終能否被壓制,取決於國際社會是否願意跳脫傳統的「國家中心」治理模式。若東協能將「跨國詐騙治理」納入正式議程,或與「四方安全對話」(Quad)、「七大工業國集團」(G7)等安全機制對接,將人權保護、區域安全與跨國司法合作整合為共同目標,國際仍有機會逐步削弱此一跨國犯罪生態系統。(完)
(譯稿來源: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