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台森
今年7月,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溪上游發生大規模山崩,湍急水勢遭阻、造成壩高約200公尺之堰塞湖。政府相關單位迅速啟動監控機制,制定疏散避難計畫,但因9月底「樺加沙」颱風挾帶強大雨勢來襲,導致堰塞湖溢流,滾滾泥流不僅造成多人死傷,更掩沒鄉里民宅,受災人數逾千,所幸國軍即刻投入救援,隨後與民間志工攜手協助地方清淤,不到3週時間已大致恢復民生供需。
此次馬太鞍溪堰塞湖釀災,雖說風雨無情,但人間有愛,全民自發馳援力挺光復鄉,數以萬計的「鏟子超人」象徵臺灣成熟的公民意識;國軍更承擔復原重任,日以繼夜投入搜救、清淤與消毒作業,守護百姓安全與健康。在政府積極整合下,公私協力加速災後復原,再一次彰顯臺灣團結向心與獨特的堅強韌性。
同島一命 公民意識成熟
在全球暖化趨勢下,極端氣候變遷導致巨大災害衝擊時有所聞。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評估,近10年間平均溫度持續上升高出1.09℃;聯合國災害風險減輕辦公室也推算,未來至2030年間,每年全球災害事件將增加至560起,平均每日可能發生1.5次的中大型災害,包括熱浪、洪水和乾旱增加,極端連續強降雨事件更將增加7%,提醒全球位處高風險國家與地區加強防災。
以此次馬太鞍溪堰塞湖為例,肇因可追溯自去年4月地震造成土石鬆動,今年7月又因「薇帕」颱風豪雨引發上游邊坡崩塌,新生堰塞湖面積約18公頃、蓄水量約1400萬立方公尺,農業部經衛星影像監測發現後,立即成立應變小組,在空勤總隊協助下飛臨壩頂裝設水位計,建立即時監測系統。相關數據顯示,8月「楊柳」颱風期間蓄水量快速增加到3667萬立方公尺,直到9月23日,「樺加沙」颱風的豪雨致使每小時入流量120萬噸,水位短時間超越臨界點而溢流,造成地方重創。
復原之路難在人力,但自天災肇發後短短十餘天,來自全國高達35.7萬人次的志工,義無反顧自發馳援光復鄉,引起國內外媒體紛以「鏟子超人」為題,報導這股特殊的公民意識與團結力量。後續還有更多「醫護超人」、「義煮超人」和「水電超人」等專業能量前往自願服務,真誠體現「同島一命」助人利他的珍貴價值。可以發現,臺灣公民意識已從早年的「反權威體制」階段,隨民主發展愈趨成熟,昇華為「政策參與」及「社會參與」,成就出超越血緣、親族,乃至居住地域性的「生命共同體」,因而人人願意犧牲小我,響應「自願服務」的公益理念。另在跨國公益與人道援助上,臺灣民眾捐款總額也時常位居世界第一,包括東日本大地震時迅速派遣救難隊,民間捐款總額更超過新臺幣68.5億元,甚至揚言武統的對岸,在爆發汶川大地震時,我國仍捐款高達新臺幣70.5億元,臺灣人民樂善好施,堪稱「世界公民」優良典範。
公私協作 整合專業能量
若說各地志工匯聚如點滴暖流,國軍就是災區最穩定的支持力量。因應中央政府責成國軍進駐全力清淤,立即開設前進指揮所並完成災況調查,妥慎劃定責任區、編組專人分配家戶,在大型機具無法進入的狹小空間中,官兵艱辛清除淤塞,並與住戶民眾相互配合,將廢棄物搬離家中,再由鏟裝車與山貓怪手集中清運,化整為零加快復原進度。此外,為達成「中秋節前完成清淤」目標,更啟動跨區增援機制,長達數十天、每日總量超過3千人,提高動員規模全力救災。
國防部在短時間內動員數千人絕非易事,更何況長期進駐災區,食衣住行都必須縝密計畫。在交通接駁部分,獲得台鐵的全力支持,不僅大幅縮短運輸時間,舒適的專列服務,更讓前往馳援的官兵倍感窩心。在食宿部分,則以不增加地方負擔為考量,自主闢建生活必要設施;另責成後勤與軍醫體系備妥防護與醫療物資,現地供應即時服務,全方位照護官兵需求。包括專業部隊如工兵運用大型機具加快清淤速度,化學兵擴大消毒降低病害風險,官兵弟兄姊妹們一鏟一鏟清除淤積同時,也慢慢消解災民愁困。
正因我國具備完整的災害防救與應變機制,加上社會良善的「公民意識」,兩股力量交融成為國家安全與社會韌性的堅強實力。日前,在國科會及賑災基金會的支持下,由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領銜的研究團隊,針對我國近年所發生的天然災害進行研究分析,發現「公私協作」與「制度化備援」對防災核心能力至關重要。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刊登於國際地震權威期刊《美國地震學會通報》(BSSA);這篇文稿同時受到聯合國減災風險辦公室(UNDRR)的重視,亦登載於官方網站上,分享給全世界的防災夥伴。
這份研究認為,災後迅速重建秩序的關鍵,在於平時是否建立「韌性」核心能力,其中包括事前風險的衝擊評估、資源準備、災害事件的經驗學習、多元專業與背景、健全備援機制能力等繁複的平時整備作業。研究也指出,在災前準備階段,風險衝擊評估與資源準備能力最為重要,方能以此提前部署、強化或選擇解決方案;倘若平時準備無法因應巨災衝擊,則需即時整合專業能量,集思廣益匯集資源,謀求新的因應方案。同時強調,「韌性」並非偶然的即興發揮,而是源自系統性累積與演練,舉凡基礎設施的模組化設計、制度化備援機制等,都需要平時先建置完成和反覆操演,才能在災害發生時迅速啟動,發揮最大功效。
導入科技 精進災防效能
臺灣地震活動頻繁,且常遭受颱風及豪雨侵襲,直接或間接衍生其他災害,加上都會區高度發展,致使災害脆弱程度增加,必須嚴肅面對挑戰。基此,行政院在最新「災害防救基本計畫」中,特別聚焦「躍升災防力、調適智慧化」願景,提出「因應氣候變遷,策進極端災害調適作為」、「導入數位轉型,強化智慧災害防救效能」、「精進災害管理,強化大規模災害復原量能」等3大基本方針。至於具體行動中,則以「強化韌性社區災害防禦力,提升大規模災害整備量能」著力最深,舉凡建立韌性社區標章機制、精進防災士專業技能,乃至強化原住民族、新移民、高齡、農村及偏遠地區之災害防救能力等,皆須全民支持,親身實踐方有所成。
我們不敢奢望未來臺灣永遠無災,但唯有做好萬全準備,具體強化減災、整備、應變、復原重建等災害防救各階段能力,方能公私協作「有備無患」,降低風險確保國人生命安全,進而打造具備災害防救韌性之城鄉及國土,邁向永續發展的康莊大道。
(作者為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