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軍事論壇】超音速反艦飛彈 新世代制海利器

Date:2025/11/04 Clicks:56
 日本空自F-2戰機掛載ASM-3反艦飛彈,最大射程為150至200公里,並配備彈體外側雙進氣通道、整合式衝壓發動機、慣性/全球定位系統(GPS)導引、末端主動/被動雷達導引等。(取自NAVALNEWS網站) 日本空自F-2戰機掛載ASM-3反艦飛彈,最大射程為150至200公里,並配備彈體外側雙進氣通道、整合式衝壓發動機、慣性/全球定位系統(GPS)導引、末端主動/被動雷達導引等。(取自NAVALNEWS網站)

◎王保羅

 中共與北韓為擴張海上軍力,近年不斷建造新型艦艇,北韓已在今年下水2艘新型「崔賢級」5000噸級驅逐艦,同時宣布將在2026年10月黨慶前完工第3艘同級驅逐艦。中共為達成遠洋作戰能力,戰略目標轉型為具備全球兵力投射的「藍水海軍」,為達成目標投入大量資源建造航艦與大型驅逐艦,並不斷在南海製造事端,與菲律賓、越南等國產生海上衝突。

 印太各國為維護自身權益,除籌購或接收外援新型艦艇外,也發展反制戰力,其中最有效的武器就是反艦飛彈,以較低成本裝備即可摧毀敵方大型船艦,而超音速(極音速)反艦飛彈更是重點發展方向。研發新型反艦飛彈具體性能為須具備更長射程和更高航速,能在敵方艦載防空系統的攔截範圍外發起攻擊。採用匿蹤化彈體、提高電子系統抗干擾能力,可躲避敵方攔截,並提升命中率,超音速反艦飛彈成為首選,尤其,空射型更是制敵的首要裝備。

 面對各種海上威脅,印太國家競相投入研發超音速反艦飛彈,其中以日、韓、印度等研製成果最具代表性。

日本ASM-3 遠程打擊

 日本於90年代即開始進行「未來超音速反艦飛彈」的先期技術論證工作,決定採用整合式衝壓發動機(Ramjet)。後續,在「超音速反艦飛彈原型彈」項目下,進行整合式衝壓發動機的研發。研發過程中,在防衛省技術本部土浦試驗場,進行地面啟動和燃料特性的試驗;在札幌試驗戰場,進行高空模擬啟動和飛行試驗。

2002年,日本決定研發超音速反艦飛彈的原型彈,並預計2010年進入實際測試。但由於進度延誤,2003年,日本國會取消該項目的撥款;2004年,該項目才正式啟動。2006年,日本製造首批測試原型彈(XASM-3),並由駐岐阜基地的日本航空自衛隊飛行開發實驗團F-2A戰機掛載和試射。

 2010年,日本國會正式批准總額23億日圓的「新型反艦飛彈研發計畫」,總投資約325億日圓。2016年,ASM-3正式量產服役。ASM-3最大射程為150至200公里,並配備彈體外側雙進氣通道、整合式衝壓發動機、慣性/全球定位系統(GPS)導引、末端主動/被動雷達導引等。2019年12月,為因應未來威脅,日本耗資103億日圓研發ASM-3改良型,並進一步發展為現行ASM-3A,延長射程達400公里。空自F-2戰鬥機,預計2025財年起搭載新型ASM-3A超音速反艦飛彈,大幅提升遠程打擊能力。

南韓Hycore 難以攔截

 南韓近年躋身軍工大國,多項軍備成功外銷獲得不錯的成績,因應北韓威脅,目前積極研發具備極音速能力的先進反艦飛彈,增強南韓海軍的打擊能力。極音速飛彈的速度至少是5馬赫(約每小時6174公里或3835英里)。高速飛行下,敵方若發現飛彈來襲,也僅有極短時間攔截。今年9月南韓首次展示名為Hycore極音速飛彈試射的圖像,之前僅以比例模型和電腦模擬圖展示,此次新圖像包括驗證彈從地面垂直發射平臺發射,以及第1級助推器在空中分離的畫面,還有風洞測試圖像,揭示Hycore飛彈外觀更多細節。

 從2010年到2012年,韓國國防發展局(ADD)開始研究極音速技術的應用,從2011年到2017年,ADD通過設立專門的極速沖壓發動機實驗室進行相關研究。ADD和韓華防務公司於2018年開始研究Hycore極音速飛彈項目,在2022年,南韓國防研究與公共事務部(DAPA)表示,Hycore採用2節式設計,前段為乘波飛行器,後段為火箭加力段(助推器)。Hycore全長8.7公尺、全重2400公斤、最大速度6.2馬赫、最大射程未定。同年,陸基型Hycore開始進行測試,2024年試射中達到6馬赫的速度。Hycore使用先進的雙模沖壓式引擎和KTSSM助推器,可以在新研製的匿蹤戰機KF-21發射,巡航階段(高度30公里)以Scramjet模式運作,以5至7馬赫飛行(飛行1000公里),然後降至俯衝階段(高度15公里),再以Ramjet模式運作,保持3馬赫的速度開啟尋標頭進行反艦作戰,預計2026年服役。同時,艦載型Hycore可由KDX-Ⅲ世宗大王級驅逐艦上的自製第2代垂射系統(KVLS-II)攜帶發射,KVLS-Ⅱ管徑0.9公尺、全長9.1公尺。此外,Hycore可由KSS-Ⅲ柴電潛艦等平臺發射。

印度布拉莫斯 高戰術彈性

 印度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位於印度洋戰略要衝,地理位置重要,近年與宿敵巴基斯坦發生多起衝突,因此除大量採購先進裝備外,亦積極自行研發軍備。其中具備制海力量的「布拉莫斯」(Brahmos)超音速反艦飛彈為最具代表性的軍備,兼具攻陸及反艦能力,擁有高度戰術彈性和打擊效能。今年3月印度軍方宣布將採購250枚布拉莫斯反艦飛彈,藉此提升應對中共與巴基斯坦威脅的能力。

 布拉莫斯的彈體外型由印度設計師A.Pillai負責設計,與俄國合作開發的超音速反艦飛彈,採慣性導航與終端主動雷達導引,最大航速2.5至2.8馬赫,射程約300至500公里,可攜帶200公斤半穿甲彈頭,尾段則採用俄製的衝壓發動機單元。彈體全長7/9公尺(一般型/含加力段),彈徑67公分,一般型重約3000公斤,空射型重約2500公斤,配備300公斤高爆彈頭,可在10公尺高度掠海飛行,能有效對付中大型船艦。布拉莫斯採用2段式推進模式(加力段為固態燃料,彈體發動機為液態燃料)。

 型式區分為空射、艦射、潛射與岸基版本,飛行時採用高-中-低的俯衝模式,按照預設路徑飛行並進入敵方近迫武器系統的攔截死角。由於末端的尾速極快,穿透敵防禦力極高。布拉莫斯採用慣性雷達導引,當攻擊固定目標時,也可使用GPS進行航路修正。

 布拉莫斯的用途極為廣泛,並可由多種平臺發射,印度陸軍以卡車為載具,每套岸基布拉莫斯飛彈系統配備裝有3具飛彈發射管的發射車,火力強大。發射管可以垂直立起發射,在垂直發射時,會先由彈體前方的小火箭噴射調整飛行角度,接著前端整流罩會自動脫離,開始衝壓飛行。

 印度空軍的Su-30 MKI戰機可攜帶1枚空射型布拉莫斯,IL-38反潛機可攜帶2枚空射型布拉莫斯;而印度海軍的驅逐艦和巡防艦,可配備8枚艦射型布拉莫斯的垂射模組(VLS);新型潛艦(P-75A)也可配備8枚潛射型垂射模組。此外,布拉莫斯也可由傾斜發射箱填裝,以便安裝其他各種大小船艦,增加打擊面向。

 印度已對布拉莫斯超音速飛彈進行升級,包括射程加倍的增程版本和提高性能的改進版本,近期更計畫將飛彈速度提升至極音速。除印度自用之外,布拉莫斯也外銷菲律賓、越南等國,以因應中共在南海擴張勢力。今年5月,印、巴爆發軍事衝突,印度發射陸基型布拉莫斯,宣稱成功摧毀巴基斯坦拉菲奎空軍基地在內的軍事目標。(作者為軍事作家)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