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戰略快評】軍民協力強化軍備韌性 提升國家競爭力

Date:2025/11/26 Clicks:10

◎吳建忠

 在中共的統戰滲透及軍事挑釁下,政府持續提高國防預算,推動不對稱戰力與軍備韌性,不僅是強化防衛能力的必要之舉,更是推動軍民協力的「民主供應鏈」,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的關鍵策略,這是政府前瞻思維展現的務實作為。

 114年《國防報告書》提到國軍依據「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戰略,建構「多域拒止、韌性防衛」作戰整備方向,並施以不對稱戰法,打造能有效嚇阻與擊退敵進犯的可恃戰力。不對稱戰法的核心在於以靈活、分散、高效能的武器系統,達成嚇阻與防衛目的。中華民國不與境外敵對勢力進行傳統軍力的軍備競賽,施以先進戰力,發展無人載具、研發機動飛彈系統等新型裝備,才能在戰時迅速部署、有效打擊敵方高價值目標,並在平時形成強大嚇阻力,削弱來犯之敵野心。

 總統賴清德於10月25日紀念古寧頭戰役76週年時指出,政府將提出《不對稱作戰及作戰韌性特別預算條例》,結合民間力量打造無人機與各式載具的本土軍備供應鏈,進而讓臺灣成為友盟信賴的安全合作夥伴,共同建構守護自由民主價值的堅強防線。這不僅是對友盟的回應,更是對國人的安全承諾,完備人員操作的平戰轉換,也是產業升級與科技創新的經濟新引擎。

 國軍建構無人載具作戰能量,除了引進ALTIUS-600M攻擊型無人機外,外購與本土自製並行,不僅提升即戰力,也培養長遠自主防衛體系。軍民協力的軍工產業,代表的不只是武器製造,更是一種軍備領域的經濟平臺。政府若能持續針對軍民協力的技術升級引導、研發補助、產業聚落建構,將有助於形成具備國防韌性與民生價值的雙重產業結構,讓國防預算成為國家競爭力的經濟投資,而非單純的支出。

 此外,本土供應鏈有助提升軍備韌性,這不僅止於裝備製造,更涵蓋整體作戰持續性的系統整合。包括指管通資系統的強化、後勤維保鏈的在地化、戰場感知與快速反應能力的整合,皆是現代防衛作戰不可或缺的要素。政府推動本土供應鏈的軍工產業,不只是為了降低依賴,更是為了在關鍵時刻確保關鍵零附件與維修能量不受外力干擾,維持部隊戰力的穩定與持久。

 然而,國防預算的提升,是為了和平而非對抗。唯有具備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才能讓境外敵對勢力知難而退,讓國人安心生活。政府在預算運用上也展現出高度透明與效率,確保每一分資源都能轉化為實質戰力與產業動能,這不僅是對納稅人的責任,更是對國家安全的承諾。

 眾所周知,政府持續深化本土供應鏈、強化軍工產業能量,並打造具備創新力與民生價值的軍民協力的國防產業,讓中華民國在境外敵對勢力壓力下仍穩健前行,持續守護自由民主的家園。

(作者為空軍官校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