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社論】落實和平四大支柱 提升全社會防衛韌性

Date:2025/10/14 Clicks:41

 國防部日前公布114年《國防報告書》,以「敏捷韌性國軍、堅定捍衛國家」主軸,闡述總統賴清德「和平四大支柱」國家安全理念,強調將藉由建構敏捷應變戰力,落實全社會防衛韌性作為,以實力捍衛家園,確保和平穩定,並為區域整體安全與和平繁榮做出貢獻。面對日益嚴峻的敵情威脅,國軍也將積極提升整體戰力,籲請國人共同支持,並參與各項國防建設及提升社會防衛韌性作為。

 《國防法》規定,國防部每2年須定期提出《國防報告書》,向國人說明各項國防施政成果與相關數據,展現國防事務透明度。此次報告書內容,以「戰略環境」、「堅實國防」、「和平基石」、「國防管理」4大主軸,說明當前戰略環境變化、國軍建軍備戰與施政成效,以及國家目標、軍事情勢、國防政策、兵力整建、戰備整備與全民國防等相關作為,以利國人了解近2年之各項成果,爭取全民對國防的支持,並向國際社會傳達我國強化自我防衛及維護區域和平之立場。

 當前國際局勢詭譎多變,全球戰略環境面臨重大變化與格局調整。尤其中共軍力快速提升,並聯手俄羅斯、北韓、伊朗等極權國家,擴大在全球各地的政治、軍事、經濟、心理攻勢及各項滲透作為,對印太地區及全球安全構成嚴峻威脅,更導致美「中」戰略競爭加劇,促使世界民主國家紛紛採取各項強化防衛力量及反制侵略之作為。我國位處對抗極權侵略最前線,勢須與民主夥伴深化安全合作,以確保區域和平穩定。

 觀諸中共近年不斷以針對性軍演、機艦擾臺及其他灰色地帶脅迫手段,企圖改變臺海現狀。國軍面對威脅情勢陡升,必須加速推動各項建軍備戰計畫,以有效遏阻威脅,確保國家安全;在「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軍事戰略指導及「多域拒止、韌性防衛」作戰構想下,國軍致力打造敏捷應變兵力,置重點於精進不對稱戰力、強化後備戰力、提升防衛韌性及蓄積灰色地帶應處能量等4大建軍主軸,以建構堅實而可恃之嚇阻戰力。

 國軍除積極打造以任務式指揮理念、具去中心化指管能力之聯合戰力,更透過軍事交流、戰略溝通及智庫對話等管道,深化與美國及友盟國家之國防安全合作,建構多邊安全合作體系,共同應對區域安全挑戰。另在強化全社會防衛韌性指導下,國軍積極整合各項全民防衛與社會韌性作為,強化軍民整合機制,以建立平時能救災、戰時可自衛之強韌社會體系。

 為具體落實此一作為,賴總統就任後即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策擬各項提升跨部會協調整合機制及強化社會韌性計畫,並於今年首度將「萬安」及「民安」等演習整合為「2025城鎮韌性演習」,由中央及縣市政府和國軍共同演練各項災害應處具體作為;同時在新版《臺灣全民安全指引》中,提供各項防災準備及個人因應作為的具體說明,讓所有人都能隨時做好準備,臨機應變,以強化全民防災知能,凝聚社會共同應處災害的共識。

 強化社會韌性與自救互救職能之必要性,從近年歷次天然災害與烏俄戰爭、以哈戰爭等實際經驗可獲得充分證明。由於臺灣四面環海、城鎮稠密、人口眾多、地震及颱風等天災頻仍,一旦發生任何災害,可能會對所有人造成重大影響,更遑論戰爭發生時所帶來的嚴重破壞,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今年「丹娜絲」颱風和後續的豪雨災情,以及近日的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事件,更加凸顯全社會防衛韌性及軍民團結合作的重要。

 天災和敵人不會給我們時間,「軍民齊心協力」和「有準備更安全」,才是守護安全的正解。每位國民都可為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定做出重大貢獻,堰塞湖溢流事件發生後,國軍立即投入救災,加上民間數以10萬計的各類「超人」自願協助,滿目瘡痍的災區短時間內恢復基本運作,證明臺灣社會的強大凝聚力和堅實韌性。在建立軍隊聯合防衛戰力之外,同時積極深化全民國防的理念,必能讓全社會防衛韌性的目標,最終得以落實。

 國家安全人人有責,國軍致力於打造能保家衛國之精銳勁旅,近年更積極改變組織文化及推動各項興革作為,剔除非必要的行政工作,簡化及精練部隊管理作為與官兵照顧,以更好的人、物、財力整合與配置,全面提升組織效能,厚植整體國防戰力。當軍民共同合作提升全社會防衛韌性,必能大幅強化戰時穩定社會正常運作的力量,使全民防衛體系有效發揮,構建足以消弭各種威脅之軍民一體安全體系。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