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罕見的冬颱「鳳凰」,12日晚間在恆春登陸。雖然颱風結構僅僅20分鐘就瓦解,但其外圍環流共伴東北季風的強降雨,在宜蘭、花東地區傾瀉而下,造成嚴重的災情。雨勢重創冬山河流域、蘇澳等地,造成多處淹水、交通中斷,許多家庭措手不及,部分居民甚至被迫於黑夜撤離,恐慌與不安在風雨中蔓延。
所幸地方政府第一時間即向國軍申請支援,國防部則以最快速度,統籌第2、3作戰區,派遣兵力迅赴災區執行救災任務,並成立前進指揮所,掌握災情變化,投入逾1200名官兵,調派包含AAV7兩棲突擊車在內,各型運輸、工程、消毒車輛及抽水機等百餘項裝備。救災官兵首先深入蘇澳聖愛里與蘇北里,展開夜間撤離行動,順利協助當地民眾脫離險境;隨後,在專業部隊跨區增援下,全力協助蘇澳、南方澳、馬賽、五結等里鄰,進行淤泥清除、廢棄物清運、地下室抽水與道路清淤作業,既安定民心,也有效控制災情。
救災期間,各式工兵機具穿梭於滿是泥沙的巷弄,也有化學兵在受災區域實施大面積消毒,避免因積水與淤泥滋生病菌。整體而言,國軍的協同作戰和專業能力,於此次災後復原中充分展現,也讓地方得以迅速恢復基本生活,值得肯定。
截至上週末,國軍已完成千餘戶民宅清理。這些官兵袍澤和受災民眾一同站在泥濘裡,就像是居民的家人,官兵以強健的雙手,將災民的家具從泥水中搬出,一盆一鏟清除污泥,再將家具洗淨搬回。直到深夜,仍可見到幫忙民眾重整家園的迷彩身影,以及國防部政戰局與作戰區啟動的「行動點心車」,沿救災動線配送飲料、熱湯和點心,溫暖災民和官兵。許多民眾用濟弱扶傾的「黑夜騎士」形容國軍,可謂貼切,而在出自鄉親的每一句真誠感謝與每一張留念合影背後,彰顯的是全民國防裡,軍民之間最深刻動人的情感連結。
我們觀察近年宜、花地區發生的致災性降雨,都非單一災害個案。颱風未至,暴雨卻可能先一步釀災,反映的是全球極端氣候變遷趨勢。近期於巴西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大會」(COP30),與會人士紛紛就極端氣候已成為全球常態進行深入討論。面對強降雨、乾旱、熱浪與暴潮等劇烈天氣情況的增加,各國普遍關注如何提升基礎設施韌性,和國家安全體系應對天災反應能力。在「氣候變異全球化」的背景下,基於我國所處的特殊自然、地理環境,更不能忽視防災、耐災、減災、抗災,對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維持社會安定、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國軍在我國國家安全體系裡,一向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當前國軍在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守護民眾安全福祉的崇高使命下,肩負的是整軍備戰與災害應變的雙重任務。一方面必須應對中共持續不斷的挑釁,尤其在新式裝備陸續納入三軍部隊後,官兵必須戮力戰訓工作,方能因應國防情勢的多項挑戰;另一方面,由於複合式災害可能在任何時刻發生,國軍的待命兵力必須隨時保持警戒狀態,才能即時應處多重危機。
國軍負有保家衛國的重責大任,每位官兵袍澤也都秉持「苦民所苦、疾民所疾」的核心信念。不僅在危難中用實際行動保護人民,也會視每一次災防任務為必須全力以赴的戰備考驗,藉此提升部隊整體戰力,不負國人重託。因為,確保人民安全,就是達成國家安全的宗旨與根本,而國軍愈精實壯大,就愈有能力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回顧「鳳凰」颱風乃至每次天然災害降臨時的救災過程,國軍總是能在最短時間內,投入適切兵力與裝備,以最堅定的態度和最高的效率援助災民。從協助緊急撤離到道路搶通、清理環境,在民眾最迫切需要助力的地方,官兵袍澤用汗水守護人民,國人則以支持和鼓勵回饋國軍,所凝聚的軍民情誼和力量,必能讓國家與社會在面對任何挑戰時,更加堅韌。
綜言之,天災難料,唯有不斷強化防災韌性,我們才能抵禦各種極端氣候帶來的危害。如今,時節已悄然入冬,災後復原仍有待國人與國軍繼續努力。祈願所有受災鄉親,都能早日重歸正常的生活。如同災區民眾由衷感謝每一位在風雨中揮汗的官兵袍澤時所說的:因為有「迷彩超人」不分晝夜的辛勞付出,才能讓民眾有依靠、有希望,這樣的力量無人可以取代。期望國人也能繼續支持國軍,讓這支屬於全體國民的軍隊,能有更堅強的力量,與民眾攜手同心,守護家園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