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社論】強化國土防衛韌性 掌握敵情應處威脅

Date:2025/10/13 Clicks:41
近年中共灰色地帶襲擾頻仍,研判其運用正規併非正規之犯臺行動隨時可能發生,凸顯防衛韌性之急迫性。近期國防部推出「強化國土防衛能量」及「提升資通作業環境及設備」等2大措施、6項方案,旨在以未雨綢繆的方式,強化通信韌性及遂行關鍵設施整建、戰備存量提升與補充工兵機械等,確保在戰災或天災猝然發生時,國防與社會能維持運作。

 中秋佳節剛過,但中共仍持續派遣機艦在臺海周邊進行各種襲擾,共軍各型主輔戰機及無人機,更有多架次於臺海執行聯合戰備警巡,其中半數以上逾越中線、接近鄰接區,多艘共艦也配合執行聯合操演。北京假「聯合戰備警巡」之名,實則意在藉軍事手段破壞臺海現狀,製造區域不安,令人遺憾。

 據統計,近年來中共對我海空域的襲擾次數不斷攀升。相關資料顯示,今年迄今,共機進入我防空識別區已超過千架次,共艦與其公務船舶活動更呈常態化,顯示中共正以「高頻度、低強度」的灰色地帶手法,測試我應變程序,演練作戰計畫,消耗國軍應變能量,也企圖削弱國人警覺與社會心理防線。

 尤其,中共擾臺兵力不僅包括主輔戰機,也一再出動間諜氣球與無人機,對我進行電子偵察與影像拍攝,形成「多維干擾」態勢。專家研判,其目的應該是逐步建立情報資料庫,為未來潛在的軍事行動鋪路。

 根據國防部最新《中共軍力報告書》,共軍的建軍模式,正逐步從「訓練」轉向「實戰」。概略包含4種態樣:一、以聯合戰備警巡為名,遊走武裝衝突門檻;二、透過演習,對我進行軍事壓迫;三、運用實戰化演訓,磨練封鎖與攻臺;四、融合軍民兵力,破壞國際既有秩序。質言之,中共對我軍事威脅,已呈現非線性之作戰部署,以增加國軍應處負擔與混淆民眾認知為策略,國軍與全體國人須了解共軍之企圖,方能於晦暗之敵情威脅下,堅定防衛作戰整備工作。

 面對中共海空侵擾,國軍部隊一貫秉持「不升高衝突、不示弱、不退讓」原則,嚴密監控敵情,同時運用任務機、艦及岸置飛彈系統,即時掌握與應處。目前國軍已制定不對稱作戰、防衛韌性、後備戰力與灰帶應處等4大建軍主軸,將因應敵情威脅,重點集中資源於提升防衛能力。

 另一方面,國防部每日主動公布共機、共艦動態,展現情報透明作為,希望國人清楚了解威脅態樣與國軍應處作為,提醒國人在當前情勢下,唯有「恃吾有以待之」,才能以強大實力避免戰爭發生。

 事實上,各項資訊透明化的作法,不僅能讓全民見證國防體系之成熟與專業,也能讓社會掌握局勢發展,防止恐慌與謠言擴散的關鍵,使中共心理戰與輿論戰無從得逞。臺海情勢近期已成為國際關注指標,許多友邦智庫與媒體皆引用國防部相關資訊,密切掌握中共軍事活動;不僅大幅提升了我國的國際能見度,也展現我國在區域安全中的負責任角色。

 須知,中共的軍事威脅,已衝擊整個印太安全架構。我國應持續深化與友盟安全合作,在軍事訓練、情報共享與防衛科技上強化連結。同時透過與民主陣營的協作,共同提升防衛準備,並在國際輿論上形成聯合防衛臺海和平之共識。

 為強化國防實力,總統賴清德日前在國慶演說表示,我國國防預算依照北約標準,明年將達到GDP 3%以上,2030年前更要達到5%,令人振奮。國防預算詳實編列,是應對敵情威脅的必要,身處敵情威脅嚴峻當下,我國透過穩定且持續的國防投資,必能維持不對稱戰略的嚇阻能力,在面對突發情勢發生時,也將具備足夠作戰能量,確保國家安全。

 國防預算的占比,代表著一個國家重視國防的決心。當前世界局勢紛擾,中共軍力持續擴張,全球皆繃緊神經。北約日前於海牙峰會,宣布將逐年提高國防支出;日本、南韓、菲律賓也陸續增加軍費,證明各國對於威權國家的結盟與虎視眈眈的敵意,已有深切警覺。

 完善的國防體系,是全民國防韌性的基石。近年我國《全民防衛動員法》修訂,以及恢復義務役1年期方案,皆是為了讓每位國民在危機中發揮角色,成為國家面對威脅時最堅實的後盾。面對中共軍事威脅,政府將持續以制度化、透明化的資訊維持社會穩定,國軍也將持續守護疆土,確保國家主權與自由民主體制永續存在。期許全體國人以堅定信念與行動,向世界展現守護和平的決心。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