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社論】提升國防預算 以實力帶來和平

Date:2025/11/28 Clicks:6

 總統賴清德日前以「我將提升國防預算以捍衛我們的民主」為題,投書美國主流媒體《華盛頓郵報》,隨後召開「守護民主臺灣國安行動方案」國安高層會議,宣示政府增加國防預算,捍衛自由民主價值,維護區域和平的決心。這不僅是對國人莊嚴的承諾,更是對國際社會負責任的展現。

 中共對我國的軍事脅迫從未止歇,除了在臺海周邊進行常態化演習與「灰色地帶」襲擾,企圖藉由「以武逼統」、「以武逼降」,瓦解我軍民士氣,最終達成併吞臺灣的目的。同時,更運用非軍事手段,包括法律戰、心理戰和輿論戰,在國際上不斷散播假訊息,妄圖在世界舞臺消滅中華民國的主權地位。面對這種全方位、複合式的安全挑戰,我們必須具備足夠的國防縱深與韌性,方能對中共進行持久有力的反擊。

 除了對我威脅,中共的軍事威嚇也逐步向外擴散。從東海片面升高與日本的緊張關係,到南海不斷加大軍事部署,以武力恫嚇菲律賓,中共持續加大對周邊鄰國的武力壓迫,其行徑不僅違反國際法準則,更破壞二戰後建立的區域安全秩序。我國位處第一島鏈的樞紐位置,直接影響鄰國的國家安全,以及全球航運自由與貿易安全。因此,臺海安全不僅攸關區域和平穩定,也是維繫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關鍵。

 為有效維護國家主權及安全,賴總統明確宣示,未來將有序增加國防支出,按照北約標準,明年度我國國防預算將超過GDP 3%,並且在2030年前達到GDP 5%;同時設定建構永久捍衛國防戰力的三階段目標。這不僅是關於數字的具體承諾,更展現守護國家、不惜一切代價維護和平的堅定決心。透過大幅度且持續性的國防投資,國軍將能獲得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和最優質訓練,隨時維持足以防衛臺澎金馬的充分戰備能量。

 事實上,在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中,提升國防預算已是全世界一致趨勢。特別是自烏俄戰爭爆發以來,全球地緣政治環境已陷入前所未有的緊張和不穩定狀態。無論是歐洲國家面對俄羅斯擴張的威脅,還是東亞國家警惕中共日益囂張的軍事恫嚇,各國均深切體認強化自衛能力的重要。德國已規劃從2025年到2029年間,國防預算佔GDP的百分比,將從2.4%逐年提升至3.5%,並在2035年之前,將兵力規模從現有的18萬多人增加到26萬人,還將新增20萬預備役;我們鄰國日本,也計畫於2027年前將國防預算提高至GDP的2%,更明確表示達標後仍將持續增加。

 提升國防預算不僅可直接強化軍事能力,亦有助於壯大國防產業、帶動整體經濟成長。我國高科技及製造業實力雄厚,特別是在半導體、精密機械及相關基礎工業等領域,皆居於全球領先地位,大幅投資國防可以間接助益這些產業升級,而高階技術和製造能力的提高,亦能反饋強化國防自主研發與生產能量,形成一個軍民結合與平戰結合的良性循環。國防與經濟的齊頭並進,最終願景就是賴總統所說的「國強民富」。

 在提升自身實力的同時,我國也必須強化與信任夥伴及擁有相同價值盟友的緊密安全合作關係。賴總統提到,包括日本、南韓、菲律賓,甚至是澳洲等印太區域民主國家,正逐漸形成「島鏈防衛、責任分擔」的共識。我國作為防衛第一島鏈上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環節,可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透過情報共享、聯合演訓、技術交流等途徑,建立一個堅不可摧的區域安全網絡,有效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除軍事上的聯盟與協作之外,我國也能與其他友盟國家合作,從而打造「非紅供應鏈」,反制中共利用對關鍵礦產和關鍵技術的壟斷與控制,作為脅迫其他國家的手段。質言之,在經濟安全即是國家安全的時代,確保供應鏈韌性與自主性,也是維護經濟主權的必要之舉。當我國持續與民主夥伴共同建立可靠、透明、多元的供應鏈體系,不僅可以抗衡與削弱中共的經濟武器威脅,更能確保全球自由民主產業鏈的穩定運行。

 賴總統引用美國總統川普和前總統雷根的信念:「實力帶來和平」,精準道出當前我國因應外在挑戰的突圍途徑。我們始終相信,和平絕非憑空得來,更不能依賴敵人的善意,必須靠堅實的實力作為後盾。因此,投資國防就是投資安全與和平,唯有透過持續的國防投資,建構強大的國防實力與嚇阻能力,才是遏制中共野心、維護臺海安全與印太區域和平最有力的憑藉。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