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昕翊/綜合報導
去年11月24日,臺灣贏得世界棒球12強賽(WBSC Premier 12)冠軍,國人談到棒球都是滿滿的激動與喜悅,為更深入探索臺灣棒球的歷史脈絡,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即日起推出「時代之球 館藏臺灣棒球運動影像」線上展,精選館藏與棒球有關的多張攝影作品,娓娓道來棒球運動在臺灣的發展。
臺灣視棒球為國球,從日本時代的嘉農,到戰後的紅葉、金龍等少棒隊,臺灣的棒球代表隊經常在困境與匱乏中逆轉贏得勝利,此次攝影中心特別邀請臺灣棒球及運動史研究專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謝仕淵策劃展覽,聚焦館藏1910年代至1990年代的攝影作品中與棒球相關的作品,包含,吳紹同、李悌欽、翁庭華、邱德雲、謝三泰及張詠捷等攝影家之作,以7、80年的時間跨度,具體而微地顯現出棒球在臺灣土地扎根而逐漸茁壯的歷程。
「時代之球 館藏臺灣棒球運動影像」線上展講述1929年臺灣史上第一次全島少棒賽由現在的高雄旗津國小奪冠及1931年嘉義農林學校則在甲子園棒球賽中得到亞軍,而有了臺灣在被殖民時期壓倒日本的意味。1960年代末期,紅葉少棒以及金龍少棒開啟臺灣棒球的國際契機,1969年至1982年間,我國在威廉波特少棒賽一共奪得13次的世界少棒冠軍,夜半時分,家家戶戶守候在電視機前的景觀,成為1970年代臺灣社會的奇觀,且1970年代的「三級棒球」的世界冠軍,更幫助臺灣渡過信心危機、超越族群界限,棒球成為「國球」。
攝影中心表示,1990年,「中華職棒聯盟」成立,將臺灣棒球的運動型態由業餘帶向職業,發展至今已邁入35年,於此同時,職業棒球球員參與國際性比賽,全球化的風潮更增加國際棒球賽的對抗強度,這些影像反映著特定的時代性。「時代之球 館藏臺灣棒球運動影像」邀請民眾一起回顧歷史,並感受臺灣棒球百年來的傳承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