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寰宇韜略】美與盟邦強化極圈戰力 抗衡俄「中」(上)

Date:2025/11/28 Clicks:5
北極圈蘊藏豐富礦藏,被視為拓展稀土供應鏈的未來關鍵選項。圖為加拿大北部努納福特區的一處礦場。(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北極圈蘊藏豐富礦藏,被視為拓展稀土供應鏈的未來關鍵選項。圖為加拿大北部努納福特區的一處礦場。(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孫家敏(譯)

 鑑於氣候暖化加劇,各界預期北極海域季節性無冰區域將在未來30年擴增,從而開闢一條連結歐洲與亞洲的新航道;但其經濟效益與礦藏、能源與安全需求,也讓中部北冰洋(CAO)地緣價值面臨俄、「中」覬覦。因此,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發表報告,分析未來發展趨勢,並敦促美國與盟邦應未雨綢繆,透過積極作為制衡對手野心。(編按)

暖化加劇 開通TSR新航道

 報告開宗明義指出,北極暖化速率幾達全球其他地區4倍之多,如去年9月觀測紀錄顯示,當月北極海冰總面積僅為407萬平方公里,不僅寫下歷來第5低紀錄,去年底至今年間的冬季海冰面積更是史上新低。

 儘管此前俄羅斯已積極開發北部近海的「北方海路」(Northern Sea Route,NSR);另一條銜接加拿大與格陵蘭北部的「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NWP),也具備航運潛力;惟因季節氣候特性,兩者目前均僅能採季節性通行,尚未成為主流航道選項。

 氣候模型預測,未來10至30年間,環繞著加拿大、丹麥屬格陵蘭島、挪威、俄羅斯和美國之間的中部北冰洋(CAO),夏季無冰面積將與日俱增,從而開闢一條穿越北極、連接亞洲與歐洲的季節性新航線。與上述2條航線相比,又被稱為「跨北極航道」(The Transpolar Sea Route,TSR)新航線,則可望隨著暖化而逐步延展通航時間,且因航經地球弧線頂端與位處公海,可大幅縮短航行日程與後勤支出,成為商業航運新興選項。

 儘管跨北極航道潛力雄厚,但隨之而來的交通、執法與安全需求,也將加劇北極圈事務複雜性。報告首先針對經濟價值、潛在限制進行分析評估;其次援引科學數據、預測未來區域情勢發展變化,最後提出若干政策建議。

成本優勢 商用潛力可期

 商業航運航線的選擇規劃,與航行距離、燃料成本密切相關,各國長期多以蘇伊士運河至紅海航線,作為連接歐亞的主要航線;不過,由於非洲東北角與麻六甲海峽,長期面臨海盜與恐怖分子威脅;加上以哈戰爭爆發後,葉門叛軍青年運動組織持續襲擊航經紅海與印度洋之間的貨輪,使許多商業航運因安全威脅而改道非洲,導致各航運公司面臨居高不下的保全與相關費用支出;如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4月衝突高峰期,通航蘇伊士運河的貨物和油輪運量,便分別較前一年下降 71% 和 61%。

 相較之下,NSR與NWP的海運運量,在2013至2023年間大增37%;顯示北冰洋商業價值逐漸受到重視。隨著北極融冰量增加,北極航線航程與成本優勢益發受到矚目,如NSR航線總長,即較蘇伊士運河航線短約40%。

 最新研究則發現,「跨北極航道」航程,分別比NSR與NWP縮短約15%與25%。另後兩者在特定沿岸淺海區域,面臨12至10公尺以內的貨輪吃水深度限制,而「跨北極航道」則多位處深海,可讓運載更重、吃水更深的大型貨輪通行,顯然具備更佳的燃料支出與操作效益。

 儘管迄今為止,跨北極航道仍處於科學預測構想,其在軍事、科學與旅遊領域的直接價值也相對有限;不過考慮到氣候暖化加劇與無冰時程與日俱增,未來中部北冰洋航運規模勢必將逐年增加;考慮到俄國擴張野心、對NSR航線通行費等因素影響,可以預期,航運公司將擴大選擇「跨北極航道」作為新航線;因此接下來,也必須評估其可能面臨的客觀限制,以就未來商用潛力提供可行方案。

漁、礦豐富 可望帶動商機 

 儘管中部北冰洋目前尚無大規模漁業活動,但加拿大、丹麥、歐盟、冰島、日本、挪威、南韓、俄羅斯和美國,早於2018年便已簽署《防止北冰洋中部不受管制公海漁業協定》(CAOFA),顯示各國早已注意到,隨著海溫上升,魚類向寒帶海域遷移,該地漁業資源將成為未來商業開發濫觴,加上各大洋與水產養殖業多成衰退趨勢,因此北極海域的漁業資源也被視為替代來源。隨著相關研究成果與監測技術進展,預計未來10年內將可獲致更多資訊,進而對北極漁業生態系統進行全面評估。

 其次,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發布的2008年環北極圈資源評估報告指出,估計北極區域擁有未探明儲量的30%石油與13%天然氣,不過多位於數百公尺深的大陸棚,開採不易。相較之下,由瑞典在北部開採鐵礦、加拿大魁北克省鈮礦和薩斯喀徹溫省的鈾礦,以及阿拉斯加紅狗礦開採的鋅等稀有礦物來看,北極圈礦產資源更具潛力;儘管現階段仍面臨高昂探勘與開採成本限制,但未來仍可望憑藉稀土需求帶動商機。

資源開發 激化各國矛盾 

 科學研究、旅遊活動,也被視為未來中部北冰洋新興開發項目之一。科學研究除將探索魚類資源、海底地形與環境資訊,也可望帶動離岸風電設施探索與設置計畫。由於該處海域可顯著縮短歐洲與亞洲之間航程與距離,今年已有公司啟動穿越當地海底通訊電纜探索計畫,未來則可望獲得更大規模的投資,有助避開現有路線遭遇的若干技術限制與擁擠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挪威西部沿海的科學觀測用電纜,以及連接斯瓦爾巴群島和北歐大陸的電纜,曾分別於2021年11月與2022年1月發生事故,顯示當地地質活動、水下山體滑坡、洋流與艦船活動,可能對電纜設施造成嚴峻威脅,使相應監測、防護與執法作為需求大幅提升。

 儘管美國並非《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締約國,卻於2023年12月片面宣布決定擴展大陸棚外部界限,其劃定範圍與加拿大和俄羅斯提交的劃定區域重疊,凸顯未來北極海域將可能因開發相關資源而激化矛盾;不僅牽動北極國家圍繞著大陸棚主權歸屬爭議,也更勢必將加劇北極軍事活動與軍備競賽,形成潛在安全隱憂。(待續)

(譯稿來源: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研究報告)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