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戰略快評】美資訊戰能力轉型 因應灰帶認知作戰威脅

Date:2025/11/28 01:00 Clicks:3

◎董慧明

 美國陸軍本月初在夏威夷檀香山成立第1戰區資訊優勢分遣隊(TIAD),意義重大。其戰略意涵已超越單純的部隊編成,明確揭示了未來國家安全將高度仰賴在認知領域塑造有利態勢,以及瓦解對手敘事框架的能力。這支編制僅65人的精銳單位,設立宗旨也直接回應中共在印太地區日益升級的灰色地帶行動和認知領域競爭。

 傳統上,美軍資訊作戰單位多半屬於任務導向的臨時特遣隊,其功能是在衝突發生後進駐,提供戰術支援。然而,戰區資訊優勢分遣隊的定位,如同其指揮海德格肯上校所闡述,這是一個常設作戰單元,其任務在於持續進行資訊空間競爭。

 這種從「反應式支援」轉向「持久性經營」的思維,凸顯與對手在認知領域的較量已無平時、戰時之分。這是一場貫穿於「競爭─危機─衝突」的連續競逐。亦直接對應了共軍行之有年的「三戰」(輿論戰、心理戰與法律戰)綜合運用。

 戰區資訊優勢分遣隊的組織架構反映了組織深化整合模式。該單位納入網路情報、心理作戰、公共事務、電子戰及民事事務等5個過去分散在不同單位的專業能量,形成單一作戰單元。這種設計是美軍「多領域作戰」理論的具體實踐,旨在打破軍種與專業領域之間的壁壘,使資訊力量能無縫嵌入戰區司令部的作戰規劃循環。

 美軍計畫在2026年底前完成3支戰區資訊優勢分遣隊部署,首支單位設於印太戰區,地緣指向性極為明確;後續單位將部署於歐洲與非洲司令部以及美國本土陸軍網路司令部,顯示其全球布局戰略思維。此一部署同時伴隨著運作已達23年的第1資訊作戰司令部解編,其員額與功能轉移至這些更具機動性和區域針對性的新單位,實現從後方支援到戰區作戰的功能轉型。

 第1戰區資訊優勢分遣隊的具體任務,主要針對中共在南海與我國周邊的灰色地帶操作。這些行徑包括海上民兵、漁船與貨輪,藉由關閉自動識別系統(AIS)、變更識別碼等手段,模糊軍民界線以遂行監視、騷擾與存在作戰(presence operations)。該單位的核心對策是運用情報與監偵能力,即時偵測並公開對手的隱蔽活動,藉此剝奪其「合理否認空間」,提高對手在國際輿論與外交層面的行動成本。

 此外,戰區資訊優勢分遣隊的任務範疇還包括鞏固盟友與夥伴關係。其目標是協助區域內合作國家建立對資訊操縱的「認知免疫力」,確保各國主權訴求與事實真相能在紛亂的資訊環境中有效傳播。這代表美軍資訊作戰,已從單純的反制敵方宣傳,提升到協助盟友建構社會韌性與民主防衛能力的層次。

 從更高戰略層面觀之,成立戰區資訊優勢分遣隊更體現美軍追求「決策週期優勢」。在戰爭形態和戰略競爭多變複雜的年代,建立這支新單位彰顯美軍全新的國防思維:未來的衝突勝負,或許在硝煙升起之前,就已在人們的認知與信念中底定。這正是認知作戰時代的戰略本質。(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