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戰略快評】美「中」經濟戰略競逐 重塑全球政經格局

Date:2025/11/07 Clicks:23

◎董慧明

 美國總統川普10月下旬亞洲行再次展現一貫的外交風格,特別是「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理念的有力實踐。他選擇性地參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活動,將重心置於具體實效的雙邊談判。反觀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參與多邊架構下的正式議程,藉機擴大政經影響力的策略做法,兩相對照,凸顯美「中」在亞太戰略取向的根本分歧。

 可量化的經濟成果和雙邊協議,始終是川普外交路徑的核心訴求。他在抵達南韓參與APEC前,已先後訪問馬來西亞、日本與東協4國,簽署了一系列貿易與關鍵礦物協議,並向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尋求550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這些行動都為其後續在南韓的「川習會」及美韓貿易談判奠定了深厚基調。

 這種模式在APEC會議期間表現得尤為突出。川普決定出席APEC企業領袖峰會(CEO Summit)並發表主題演講,直接與全球商界領袖對話。對於講求實際商業利益與投資回報的他而言,無非是個能夠直接溝通、推銷美國投資環境的理想平臺。此外,川普最終並未參加APEC經濟領袖會議,此一抉擇傳達的政治訊息遠比出席本身更加強烈。

 相較之下,習近平的應對策略則顯現另種截然不同的思維。他全程參加APEC經濟領袖會議、發表演說,並在會議期間與南韓、日本、加拿大、泰國進行雙邊會談,行為模式仍遵循傳統的國家層級正式外交活動和多邊機制。中共意在向世界表明,其是現行國際體系與多邊合作機制的堅定支持者。

 對比川習2人的外交策略,美「中」全球戰略布局的差異顯而易見。美國在川普領導下,傾向將國際關係視為一系列可以量化損益的雙邊交易,最終目的是服務於美國經濟發展及國家安全利益。這種策略的優點在於短期內靈活、高效,可快速應對特定問題,但也可能因為其不可預測性而削弱同盟關係的穩定性。

 中共的外交策略則具有顯明的計畫性與長期性,將國際多邊機制視為提升國際話語權、參與全球規則制定、建構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外部環境重要平臺。中共雖不排斥雙邊接觸,但更傾向將雙邊關係鑲嵌在一個更宏大的多邊架構之內,藉以提升其國際影響力。

 此次舉行的APEC「企業領袖峰會」和「經濟領袖會議」即為明例。當川普聚焦於和習近平的閉門會談,為關稅與貿易壁壘激烈交鋒時,APEC領袖會議正在討論AI發展、人口結構變化與供應鏈韌性等長遠議題。《慶州宣言》雖凝聚了成員經濟體共識,惟未像過去一樣明確表態支持世界貿易組織,凸顯自由貿易體系的處境仍艱。峰會的戰略意涵,更印證全球秩序正在歷經深刻變動。美「中」2種路徑的競爭與共存,將持續定義亞太與全球的政治經濟格局。

(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