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明
歐盟委員會和歐盟外交暨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上月16日共同公布《保衛和平—2030年防務準備路線圖》,展現在歐洲地緣政治格局劇烈變動下的整體安全具體部署及行動方向。其核心目標設定在2030年,歐盟成員國應具備足夠強大的防務態勢,能有效嚇阻任何形式的外來侵犯,並應對高強度衝突在內的各類防務危機。
作為對今年6月歐洲理事會峰會指示的直接回應,並且將《歐洲防務白皮書》所闡述的理念,轉化為明確的目標與實踐步驟,這份文件彰顯歐盟將致力於促進成員國間齊力協作,透過聯合採購、能力聯盟、資源共享等機制,冀能達成單一成員國無法獨立實現的「1+1>2」集體安全效應。
為實現目標願景,該路線圖含括開發先進反無人機能力的「歐洲無人機防禦倡議」、鞏固歐盟東部邊界防禦的「東翼監視」、建立重層防空與飛彈防禦系統的「歐洲空中防護盾牌」,以及保護歐盟太空資產的「歐洲太空防護罩」等四大「歐洲準備旗艦項目」,將資源優先投注在最急迫的安全領域。
這些計畫顯示,歐盟正全面構建陸、海、空及太空多個面向的防禦體系,「歐洲無人機牆」也規劃從挪威延伸至波蘭,形成連續防空屏障。此外,為填補成員國在特定軍事能力方面的不足,也倡議組成9個「能力聯盟」(Capability Coalitions),在空中與飛彈防禦、火砲系統、網路安全、無人機技術等關鍵領域,進行聯合開發。根據「歐洲再武裝」(ReArm Europe)計畫,未來數年內可動員高達8000億歐元的防衛投資,合作深度與廣度前所未見。
再從國防工業與後勤系統支持解析,歐盟設定於2030年前建立真正的國防裝備市場,運用協調一致的規則,擴大並鞏固歐洲本土國防工業基礎,確保軍備供應鏈的穩定與韌性。與之相配套的「軍事機動性規劃」亦為另一重點,歐盟預計於2027年前,建立一個涵蓋陸、海、空的軍事機動區域,構建統一的規則與網絡,以便在歐洲各地迅速調動部隊與裝備。此一規劃也與北約密切協調,將顯著提升歐洲的快速反應能力,讓戰略部署更具彈性。
此份《路線圖》不僅是防務文件,更是歐盟戰略自主意識的具體展現,象徵歐盟正從傳統上被視為經濟和外交的「軟實力」強權,向具備更強軍事「硬實力」的全球安全行為者轉型。如同歐盟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所強調,歐洲必須在2030年前重建國防並具備完全的自我防禦能力,以應對當前威脅態勢。
這份文件和相關配套法案的落實,不僅是為了捍衛歐洲自身的安全與價值,也明確傳達在烏俄戰爭中,歐盟與烏克蘭堅定站在一起的決心。未來的真正考驗,在於各成員國能否超越國家利益的本位思考,以統一的政治意志和充足的資源投入,將此宏偉藍圖徹底轉化為堅不可摧的歐洲防衛力量。
(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