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戰略快評】以哈停火迎和平曙光 加薩重建步履維艱

Date:2025/10/31 01:30 Clicks:40

◎董慧明

 長達2年的以哈戰爭,在美國斡旋下終於迎來止戰曙光。巴勒斯坦伊斯蘭主義運動組織哈瑪斯,接受美國推動的20項條款停火協議,正式與以色列展開人質、囚犯交換。儘管停火後仍出現零星違規衝突,但全面性軍事行動大致停止,國際人道救援力量終得以進入加薩,安全與重建之路也在脆弱的和平考驗下展開。

 過去2年間,加薩走廊承受了史無前例的破壞。以色列的空陸聯合打擊,雖重創哈瑪斯軍事據點,卻也讓諸多城市的社會基礎設施損壞殆盡。根據加薩衛生部門統計,這場衝突已造成超過6萬8500人死亡,逾17萬人受傷;超過9成房屋受損,醫療系統瀕臨崩潰。停火協議生效後,雖有超過50萬流離失所的居民急欲返鄉,然而家園早已面目全非,人道危機依然嚴峻。

 此次協議的達成可謂國際斡旋經典事例。美國運用區域影響力,聯合埃及、卡達、土耳其等區域要國,在超過20國領袖見證下簽署《加薩宣言》,確保協議得以落實。美國堅持分階段履約,初期以人質及囚犯交換、軍隊撤離與大規模人道救援為起點,設法建立最低互信,再逐步商討加薩長期安全機制、治理權屬以及哈瑪斯未來軍事地位。

 可見後續階段將更為棘手。這份協議的核心精神指向「非軍事化」、「去極端化」,明確要求在第二階段於美國領導的國際機制下,搗毀哈瑪斯的地道系統與攻擊性武力,並規劃一支國際穩定部隊進駐維持秩序。然而,哈瑪斯已明確拒絕解除武裝,為往後協議執行埋下變數。

 停火協議理論上是條通向和平的路徑,但現實複雜性隨時可能讓進程生變。以哈分歧依然深痼:以方堅持哈瑪斯不得重建武裝,且須被排除在未來治理組成之外;哈瑪斯則堅持參與未來治理,並期望在重建中擁有實質話語權。加薩流離失所者的安置、重建資金籌措、秩序重塑與派系角力,皆讓協議執行充滿隱憂。人質與囚犯交換、物資進出亦在考驗各方意志。協議雖已明確,但細節僵局隨時可能演變為政策反覆,甚至重燃戰火。

 此刻,國際社會的角色格外重要。美國不僅是協議的催生者,更是履約過程的監督者,其作用在於確保以色列不逾越協議範疇,同時也對哈瑪斯形成有效制約。另外,埃及在加薩走廊的救援協調、卡達在談判斡旋、多國成立的國際穩定部隊進駐皆至為關鍵。一旦外部支持發生動搖,或各國因情勢變化而猶疑退卻,這片飽受創傷的土地恐將再度陷入混亂。

 不可諱言,以哈停火協議的簽署,絕非和平的終點。地方派系之爭、國際救援資金到位、人道法律執行乃至下一步政治治理模式仍未明朗,攸關加薩走廊安全秩序的重塑。儘管和平曙光乍現,惟眼前的重建難題、民眾心理創傷及無數家庭的重聚和整頓,恐怕需要區域和全球共同合作長期投入。唯有如此,停火才不會只是片刻休止,而真能成為邁向長遠和平的起點。

(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