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戰略快評】俄灰色戰術進逼 北約堅定集體防衛決心

Date:2025/10/10 Clicks:30

◎董慧明

 自9月以來,歐洲安全情勢因俄羅斯對北約發起一連串空中侵擾行動而趨於緊繃。儘管克里姆林宮官員矢口否認,惟北約多個成員國普遍認為,在烏俄戰爭持續膠著之際,俄國同步加大對北約東翼灰色地帶行動強度,旨在試探聯盟的防衛決心與內部團結。

 俄羅斯的戰術運用看似各自獨立,實則環環相扣,意在造成混亂與心理壓力,同時能處於未達戰爭門檻、可攻可守的有利位置。首先是利用無人機對波蘭等國進行騷擾,其成本低廉且可否認性特點,讓俄國能進一步迫使北約陷入「成本交換比」難題及反應過度等政治風險;接續將襲擾行動升級為動用MiG-31等戰機,對愛沙尼亞進行更具侵略性的武裝領空侵擾,測試北約內部決策速度與反應一致性;最後是針對丹麥、挪威等北歐國家進行無人機監視和破壞行動。典型的混合戰手法,凸顯俄國設法將作戰場域從軍事擴及社會民生,製造民眾恐慌與經濟損失,以非軍事手段達成戰略目標。

 俄羅斯一連串動作,反映其精準掌握北約集體防衛機制,尤其是《北大西洋公約》第4、5條間的關鍵差異。第4條為成員國提供表達關切與尋求支持的磋商平臺,第5條則是集體防禦的最終防線。俄羅斯灰色地帶戰術精準運作,位處「足以觸發第4條,卻不足以啟動第5條」的模糊空間,迫使北約在外交譴責與軍事回應間躊躇。

 對此,北約展現軍事戒備、政治克制的審慎策略,包括9月12日啟動「東翼哨兵」行動,在東翼部署戰機巡邏、雷達監視與防空增援,北約秘書長呂特強調反應「迅速而果斷」,其行動傳遞的訊息是,北約軍事能力隨時可動員,防禦實力毋庸置疑。

 截至目前,北約未曾擊落任何侵入領空的俄羅斯有人戰機,即便丹麥總理佛瑞德里克森將機場事件定調為對基礎設施「最嚴重的攻擊」,應對仍停留在調查與外交譴責。這種克制並非軟弱,而是冷靜的戰略認知,北約極力避免因單一事件與俄羅斯交火,以免陷入對方預設的衝突升級陷阱。

 當前局面凸顯北約集體防衛意志,面臨冷戰結束以來最複雜的考驗。在混合衝突中,防衛意志不再是單純的軍事反擊,而是在持續低於戰爭門檻的騷擾下,維持內部團結與戰略耐性。俄羅斯刻意製造「反應疲勞」與「鷹鴿分歧」,企圖逼迫北約在烏克蘭支持等議題上讓步;北約則須在不引發全面戰爭前提下,有效嚇阻灰色地帶侵犯,證明聯盟意志不會因持續壓力而動搖。

 在這場戰略賽局中,最大的危險已非蓄意的戰爭,而是在高強度空中對峙下,任一方因誤判而導致危機升級。北約須證明其有能力均衡維護集體安全與避免衝突發生,而這正是當前歐洲安全最艱鉅的挑戰。

(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