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作人
今年6月英國宣布將加購12架可進行核打擊的F-35A戰機,這是自1998年WE.177戰術核武從英國全面退役後,時隔28年再次將戰術核武納入安全戰略體系之中。英國究竟面臨怎麼樣的地緣政治變化,使其一度放棄戰術核武,現在又打算恢復戰術核武的投射能力呢?
英核威懾能力發展與變遷
英國的核威懾能力始於1953年,皇家空軍首度配備機載空投的核彈「藍色多瑙河」後,使英國成為繼美、蘇後,全球第3個擁核國。英國初期的核威懾戰略是戰術核武與戰略核武混合搭配,即以戰術轟炸機配備「紅鬍子」空投戰術核彈對前線戰場進行壓制,再結合戰略轟炸機配備「黃日」戰略空投核彈對蘇聯城市與工業目標的長程打擊。
1958年《美英共同防禦協定》(US–UK Mutual Defense Agreement)締約。奠定美英共有核武的條約基礎,後於1963年簽署《北極星銷售協議》(Polaris Sales Agreement),由美國輸出北極星(Polaris)潛射導彈予英國。1967年,皇家海軍首艘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決心號」服役,並於隔年配備核彈進行巡邏。自此,英國的海基核威懾與「二次打擊」能力正式建立。同時,英國並未放棄戰術核武,反而以WE.177空投核彈延續戰術威懾。這種「海基戰略+空基戰術」的雙軌威懾結構,維持近30年。
1990年後,蘇聯解體、冷戰結束與隨之而來的國際軍控潮,使英國開始縮減核武庫。1998年WE.177退役,英國不再持有戰術核武。自此,英國核威懾體系轉為僅依靠搭載三叉戟二型潛射彈道飛彈(UGM-133A Trident II)的「先鋒級」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艦所構成的「海基戰略」單一結構。
2000年後,英國的核武政策是以「最低限度威懾」構成戰略核武威懾體系。即透過持有足夠但有限的核武力量,重點在於保有能夠對敵方實施可信「第二次打擊」的能力,藉此嚇阻對方發動核攻擊。2010年《戰略防衛檢討》首度公開英國核武總庫存上限為225枚,並計畫削減至180枚;然而2021年《整合評估》中因安全環境惡化,將上限調回260枚。無論核武上限如何調整,或建造新型「無畏級」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與自主研發新型核彈頭,但英國的核威懾體系仍是僅有海基戰略系統。
今年6月24日,英國宣布將採購12架可搭載戰術核武的F-35A戰鬥機,以支援北約的核威懾任務。英國政府表示該計畫是本世紀英國核威懾能力的最大擴張。同時也是英國核威懾從「海基戰略」的單一結構,再次轉向「海基戰略+空投戰術」的雙軌結構。
回應多層次核威脅 展現對盟友承諾
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歐洲地緣安全局勢急劇惡化。尤其是俄國多次威脅動用核武,阻止歐洲各國軍援烏克蘭。2024年蒲亭還批准修改俄國核威懾基本政策,重新制訂核武使用條件,以及俄國核打擊計畫的外洩。對英國而言,這些事件衝擊冷戰後英國的「最低限度威懾」邏輯。
首先,是威懾縱深的需求。自WE.177戰術核彈全面退役後,英國的核威懾完全依賴潛艦的三叉戟飛彈。但在當前情勢下,只有戰略核打擊的單一選項,無法有效應對「有限核衝突」或快速反應的戰場層級需求。採購可搭載戰術核武(美製B61-12戰術核彈)的F-35A,有助恢復戰術層級的靈活應對能力,填補海基核威懾與常規武力之間的「灰色地帶」。
其次,是聯盟責任與威信。英國做為北約內唯三的「擁核國」,承擔北約核威懾的重任。但隨著俄國增加對北約前線盟國的壓力,與對美國作為歐洲主要保衛者的傳統認知動搖。英國若仍僅依靠海基威懾,恐難以展現對盟國的「前線承諾」。F-35A的採購,不僅增強自身核威懾力,同時也向盟國保證英國能在戰場與戰略兩個層級提供核保護。
最後,是確保核威懾力。英國於2016年及2024年兩次試射三叉戟飛彈失敗,規劃的戰略威懾新戰力「無畏級」潛艦與「正義女神」(Astraea)核彈頭。潛艦仍在建造,核武尚在研發,這將導致短期內英國核威懾力的降低。而F-35A帶來的戰術核武投射能力,適時補足英國目前核威懾力。
因此,英國此舉並非挑起軍備競賽,而是回應當前核威脅多層次化的現實。透過重建戰術核武能力,倫敦希望在俄國高壓與歐洲安全不確定的時代,再次向世界釋放一個清晰訊息:英國的核威懾不僅存在,而且可以「分層、快速、可信」地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