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敏(譯)
(接上文)
儘管2022年爆發的烏俄戰爭並未超脫傳統武器範疇,但仍對俄國軍事戰略帶來重大衝擊,暴露俄軍傳統武器效能未甄理想,亦無法突破西方先進防空系統達成設定目標,顯示俄軍在戰術教範、作戰想定與技術水平上均陷入落後困境。
報告指出,美軍曾於2017年動用59枚「戰斧」飛彈打擊敘利亞境內空軍基地,俄軍也注意到該數量遠超自身教範構想,更未徹底摧毀基地;因此於攻烏初期動用大量彈藥,意圖迅速瓦解防務。然而,烏軍展現卓越保存戰力效能,之後更獲西方防空系統援助擊落大量目標;其聲稱對俄軍巡弋飛彈攔截率達67%,而先進的「匕首」極音速武器亦有約25%遭攔截,凸顯俄軍誤判對手戰力、無力壓制防空系統等缺失,令傳統武力戰力倍受質疑,更讓戰況由原定短期決戰淪為漫長陣地戰。
報告也進一步提出3項觀察,首先是俄軍戰前彈藥量評估過於保守,且因烏軍防空系統表現極佳,迫使俄軍動用大量彈藥攻擊單一目標,致消耗量大增達3倍之多;其次,相較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投入大批專責人力,俄軍作戰決策權多由聯合戰略司令部(OSK)高層掌控,缺乏戰術指管體系致作戰效能低落;第三,烏軍在西方情資支援下,多次鎖定縱深基地,摧毀黑海艦隊約3成艦艇、多架可投射遠程武器的戰略轟炸機,證明美國太空衛星設備的情監偵、通信效能技術與效能均凌駕俄軍。
西方科技領先 有效嚇阻
相較烏軍,北約防務規模、武器科技更為優越,尤其德國正持續推動「天空之盾」計畫,研擬部署「箭式3型」機動反彈道飛彈防空系統,下一階段也規劃研發遠程打擊武器,顯示歐洲未來將同時兼具抵禦傳統武器與潛在核武打擊能力。相較之下,俄軍則因情監偵能量與戰場覺知能力落差極大,無法壓制盟軍防空與彈道飛彈防禦(BMD)系統,勢必將使自身嚇阻效能遭到大幅限縮。
其次,俄軍高層也意識到海軍戰力相對薄弱,在烏軍飛彈與無人載具威脅下尚難自保,更無力抗衡盟軍強大水面艦隊;美軍潛艦不僅行蹤隱密,更配備有「三叉戟2型」潛射彈道飛彈(SLBM)與最新版W76-1核彈頭,可運用優異精確度與威力,摧毀俄軍指揮所與飛彈發射井進而削弱「第二擊報復」能力。
第三,隨著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使多處俄軍基地落入盟軍對地飛彈射程內,加上美軍計畫在歐洲部署多領域特遣隊,不僅配備「戰斧」巡弋飛彈,未來還將部署代號「暗鷹」的「長程極音速武器」(LRHW),若部署在德國境內,可在5分鐘內飛抵莫斯科;還可憑藉速動能優勢,打擊俄軍重要指管節點,使俄軍反應時程大幅限縮。
上述技術發展,使俄國面臨迫切安全威脅,在去年修訂的核武政策指南中,表明「將把任何由無核國家發動、但背後獲得擁核國或相關聯盟支持的攻擊視為共同威脅」;凸顯歐洲國家新銳武器的潛在核武籌載能力,已令俄國頗為忌憚。
若擴及太空 衝突恐失控
報告指出,俄國憂慮並非空穴來風,此前烏軍無人機曾摧毀俄軍早期預警雷達,以及多架具核打擊能力的戰略轟炸機;因此,莫斯科若認定相關威脅存在,勢必別無選擇,轉採先發制人核武打擊政策,作為肆應北約威脅的反制選項。儘管不必然會發動全面核戰,但仍可能從小型戰術核武層級擴大至戰區級別規模,並使衝突初期大規模使用核武風險大增。此外,由於俄國近年益發重視太空領域與反衛星科技,不排除可能在太空動用核武打擊美方太空資產,挑起衝突升級失控隱憂。
研發新型科技 嚇阻對手
儘管如此,報告也指出,俄國正持續研發最新科技,希冀運用新型飛彈、更多機動發射車與更為先進的飛彈潛艦,提供核打擊彈性選項,進而維持嚇阻能量。
舉例來說,俄軍聲稱「榛果樹」中程彈道飛彈(IRBM)具備高速性能,足以穿透北約防空系統,執行有限程度的核打擊。俄軍自冷戰後期便持續研發機動發射車,希望運用其機動性與廣大地域特性,降低遭盟軍掌握,鎖定與先發制人打擊威脅。目前配備的RSD-10(北約代號SS-20)中程彈道飛彈發射車,以及根據RS-26中程彈道飛彈改良而來的「榛果樹」,都採用機動發射車,有助降低類似固定式飛彈發射井遭對手鎖定摧毀風險。
誠然,儘管機動發射車必然遭對手列為優先目標,但仍可增加對手情監偵作業負擔,並提供更具彈性的「第二擊報復」能力選項,傳達無意先制攻擊意圖。俄國近期也持續在美國近海部署亞森級核動力攻擊潛艦,可視為延續冷戰時期作法,藉由保留潛艦攜帶核彈頭的操作彈性,維持海基核武嚇阻能量。
針對中共核武戰力議題部分,儘管俄國支持中共發展相關技術,提升指管與情報合作,但現階段其立場尚不明顯;報告推論認為,隨著中共核武數量快速增長,未來俄國可能將淪落為第3大國,加上美國嚇阻中共相關作為,也將連帶增加技術優勢,並用於擴大全球部署行動,對俄國難稱有利,因此俄「中」具體合作指標,尚有待進一步探索。
綜上所述,報告認為俄國當前核武戰略正處於重要轉折點,其正逐漸從保證「第二擊報復」策略,轉向擁有「最低限度嚇阻」,由於西方技術優勢持續領先,倘若危及俄國認定的戰略平衡,則可能將限縮政策彈性,迫使俄國必須採取有限武力回應。
當然,未來俄國核武戰略仍受到多項因素牽動,包括歐洲正規劃在未來10年內建構「整合防空反飛彈」(IAMD)能力,或是俄軍S-500防空系統能否提供可靠的保護傘,以及透過部署更多「榛果樹」,維繫對西方嚇阻能力。儘管如此,現階段美軍情監偵效能、飛彈防禦能力與指管能力,仍足以傳達優勢嚇阻決心;但倘若俄軍未來獲得技術突破,建立可靠彈道飛彈防禦能力,則也可能獲得穩定信心,反成緩解衝突風險的另類途徑。(完)
(譯稿來源:英國智庫「皇家國防安全聯合軍種研究所」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