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日前舉辦「2025臺北安全對話」,邀請國內外學者齊聚一堂,共同討論國防與安全相關議題。今年會議主題為「整合嚇阻:以實力維持印太和平」,區分國際安全態勢、社會韌性與防衛嚇阻、不對稱戰略思維、新興科技等子題,致力探討在國際情勢變化下,如何整合區域友盟國家嚇阻力量,以實力促進印太區域的和平與穩定。
「以實力達成和平」的思維,是美國總統川普的重要主張。在川普強勢主導達成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哈瑪斯的第一階段和平協議後,終於使中東和平露出曙光,也凸顯本次會議中,與會成員以此一方向進行深刻對話與交流的價值與意義。
今年會議特別邀請澳洲前總理莫里森發表專題演講,從印太區域四邊安全架構國家的角色,闡述中共威脅及臺灣的戰略價值,並且提出寶貴的建議。他強調,若中共圖謀奪取臺灣,整個印太區域第一島鏈將被瓦解,恐會讓美國難以維持第二島鏈與美國本土西岸的安全。尤其,近年中共透過穿越巴士海峽與宮古海峽向外投射兵力,已經超越防衛性國防政策的需求;其向外擴張的行徑,亦使日韓與東南亞海空交通被迫受到中共實質控制,升高爆發衝突的危機。在這樣的局勢下,使得區域國家必須進行防範中共軍事威脅的準備,強化嚇阻中共入侵的可能性。
針對如何達成嚇阻成效,莫里森提出建議:嚇阻策略必須讓中共清楚了解,任何侵略性行動都會造成自我毀滅的後果,且雖然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要求軍隊做好武力統一準備,一般認為其仍會考量戰略環境,不致於貿然輕舉妄動。面對此一情勢,不論我國或區域國家,皆應加速強化防衛,建構足以嚇阻中共擴張的軍事能力。
近期,不論是美日菲聯合軍事演習、美澳「護衛軍刀」演習,都是針對中共軍事擴張的實兵演練。這些演練的啟發意義在於,位居第一島鏈核心的我國,亦應聚焦不對稱作戰策略,強化拒止能力、生存能力與全民動員韌性,而非僅追求傳統的對稱作戰能力。
析言之,嚇阻成功的要素不僅在於優勢軍力,心理韌性也非常重要。莫里森指出,嚇阻除了是軍事層面的準備,更是資訊和輿論戰的對決。他認為,臺灣如同冷戰時期的西柏林,美國與盟友當年之所以能夠封鎖柏林,是因為西柏林人民展現的韌性與決心。莫里森希望我國能夠展現這樣的精神,透過國際溝通與外交,向國際爭取支持,並向世界傳達臺灣的重要性與價值。莫里森的觀點,與我國實施的全社會防衛韌性,不謀而合。
事實上,總統賴清德就任後所提出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即包含國防、民生、經濟與民主等4大韌性,分別是:一、在國防上強化軍事武力,有效防衛來自中共的奇襲與侵略行為,確保臺海和平穩定;二、面對中共可能採取的封鎖措施,應整合適當的應變機制,遭受攻擊後盡速復原,恢復民生日常運作;三、在脆弱的能源與電力韌性上,建立各種備用能源的計畫,增加航運能量及確保航道安全,有效維持經濟發展,奠定持久作戰的基礎;四、面對中共無時無刻的統戰及認知作戰作為,應堅定民主價值,有效反制各種謠言與假信息。
此次會議過程中,有專家學者強調,在兩岸不對稱的軍力規模之下,可以參考烏克蘭的經驗,採取持久戰的作戰概念,擊敗中共對我的入侵行動。然而,其實持久戰不只是戰略選項,應該是對全民抗敵意志的考驗。不論是中共或願意支援我國的友盟國家,都非常關注國人面對強敵的作戰意志,以作為判斷中共是否入侵或是友國援助的重要觀察指標。
同樣的,國際間的支持與援助,也是維持或提升國人抗敵意志的關鍵,因為如果臺灣陷入孤立作戰的態勢,整個防衛戰略態勢將處於不利的狀態。因此,我們必須堅守民主自由的價值,以高昂的抗敵意志進行各項作戰整備與動員,所謂「天助自助者」,全社會的防衛韌性,就是我們面對危機時,最強大的底氣。
賴總統在接見參與「2025臺北安全對話」的外賓時表示,未來我國將持續強化國防力量,發展全社會防衛韌性,提升國家整體的安全力量。而當我們以增加國防預算來強化國防改革,正是要展現自我防衛的堅定決心,善盡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的責任。此外,我國也將透過積極發展不對稱戰力,建構智慧化防禦作戰體系,推動更具競爭力的國防產業。面對複雜多變的環境,我們將以實力守護和平,以合作深化安全,與友盟國家攜手,促進印太區域的民主、和平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