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紫雲
總統賴清德日前提出「臺灣之盾」(T-Dome)計畫,這不僅是防空體系的單一構想,實際上更是國家安全規劃的整體考量與升級,反映出國軍以系統性戰略思維取代單點戰術防禦,結合科技手段與整合能力,抵銷中共壓力下日益複雜的空中威脅乃至飛彈突襲,大幅提高防衛的安全係數並降低敵方發動攻擊的誘因。
空權的構成係由制空與防空兩大戰力支撐,在現代科技的發展下,各式飛彈、定向能的雷射、微波系統,以及精準自走防砲等防空裝備不斷推陳出新,使防空部隊可用較低成本輔助制空部隊,此即為系統性的不對稱兵力。因此美國、南韓、波蘭都在近年引進或發展整合防空系統。對於守勢作戰的國家而言,24小時待命、高度自動化、壽命週期低操作成本的防空戰力,更是重要選項。
公開資料顯示國軍早已有類似規劃,「層系計畫」帶動天弓飛彈家族的發展就是代表思維,在空軍與中科院努力下已有扎實基礎。進一步看,臺灣的防空系統由天弓、愛國者、刺針等防空飛彈構成主要火力,然而受制於指管體系,也就是雷達、通訊與數據鏈整合的技術問題,形成個別系統都強但缺乏協同。例如愛國者飛彈在烏俄戰場可有效攔截俄製匕首極音速飛彈,刺針飛彈更大量擊落俄軍戰機、旋翼機、無人機,為守護烏克蘭天空立下汗馬功勞。而整合防空系統的提出,正是要讓這些各自獨立的防空「樂器」,能由整合防空體系如同指揮家般的協調,發揮交響樂綜效。
根據以色列鐵穹系統的經驗,T-Dome將導入整合防空系統,建立「偵蒐-指揮-攔截」一體化的網路,而南韓、波蘭目前配置的系統顯示,該系統具備開放架構,可在不讀取原始碼確保各國自主裝備技術安全的情況下,只需轉譯通訊協定,便可結合各式雷達、火力,乃至陸海空不同載臺的雷情資料,以實現多層防禦。從高空反彈道飛彈、中空防空、低空野戰乃至反無人機防禦,形成高低空、長短程相互覆蓋的「防空穹頂」。這是邁向現代戰場「感測到擊殺」(sensor-to-shooter)的新思維。而在火力配置方面,中科院新研發的強弓飛彈具有高高空的攔截能力,低空與樹梢高度的超低空,則可搭配國造雷射防空系統,以每發2美元的極低成本擊殺無人機等低空目標。同時,相關裝備的研發也可帶動產業發展,形成國防經濟效應。
T-Dome不是軍備競賽而是生存所必需,如同國軍抗戰時期所強調的「萬事莫如防空急」。面對中共的彈道飛彈、極音速飛彈,乃至混合巡弋飛彈、無人機突襲的多波次多空層的飽和攻擊,任何可縮減一秒的接戰指令,都可發揮以時間換取空間的戰略效益。T-Dome意在縮短反應時間、提高攔截成功率,也象徵臺灣防衛戰力由聯合走向整合的一體化戰力。
(作者為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