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社論】導入新興科技 建構可恃不對稱戰力

Date:2025/10/03 Clicks:35

 總統賴清德日前主持「中華民國114年10月份將官晉任授階典禮」,勗勉國軍以機動、敏捷為原則,導入新興科技,提升先進軍事科技、武器系統研發與製造量能,讓國軍邁向現代化、高效率的未來,持續提升戰力,建構「可恃、可用、可信、全面」的防衛體系,以應對威權主義擴張及中共的文攻武嚇。

 面對中共、俄羅斯肆無忌憚的軍事擴張行徑,促使民主國家紛紛增加軍事支出,進行兵力整建與軍事科技發展。北約宣布將於2030年前達到總安全相關支出GDP 5%的目標。德國、法國、英國更規劃在未來數年挹注數千億美元預算,推動全面性武器更新計畫。在印太地區,南韓、日本、澳洲、菲律賓亦將國防預算提升至空前規模,連向來抱持和平主義的紐西蘭亦將重整軍備。

 新興科技在這一波民主國家重振自我防衛戰力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由於威權國家集團不僅擁有龐大的傳統與核武戰力、具備強大的製造能量,更掌握各種天然資源,若不運用新興科技突破傳統軍事平衡,恐難以確保二戰以來的規範性國際秩序。因此,各國均挹注大量資源研發人工智慧、電磁頻率、網路資訊、尖端運算及無人系統等軍事科技,以科技取代人力、打破數量劣勢並大幅提高作戰效能。

 從烏俄戰爭迄今的所有實戰經驗,再次證明了縮短學習曲線、快速調適改變是致勝的不二法門。烏克蘭軍隊在戰爭初期的英勇表現讓全世界刮目相看,也為其爭取到西方民主國家的大力援助。然而,烏克蘭在這場戰爭中更令軍事專家敬佩的,則是運用無人機等新興科技,快速針對戰場敵情威脅與作戰需求,研發、產製各種價廉、高效的武器系統。加上不斷精研靈活多變的戰術作為,不僅讓俄軍的推進付出慘重代價,更在奇襲黑海艦隊與敵後重要機場等戰役上取得重大戰果。

 我國面對中共與日俱增的全面性威脅,尤須加速建軍步調,建立可有效嚇阻與禦敵的防衛戰略。國軍近年來積極強化不對稱戰力,同時恢復「1年期義務役」並推動後備戰力改革,快速提升地面防衛戰力。此外,國軍亦借鑑烏俄戰爭與以哈戰爭經驗,快速引進無人系統、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建立在地自主產能,提升作戰韌性;亦配合聯戰組織調整與戰術戰法發展,強化聯戰部隊整體運作效率。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國防自主政策,不僅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與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在關鍵軍工技術上,獲得諸多重大進展,更透過推動「無人機國家隊」等作為,促成在地軍事供應鏈量能的提升。在今年臺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中,除了中科院與軍備局展出各項武器研發成果,多家國內新創廠商亦發表無人機、無人艇、電子戰、人工智慧、網路防護等系統,展現民間科技廠商對國防自主的投入及強大的發展潛能。

 全球新興科技國防產業的龐大商機與國內產業界的積極投入,吸引了先進國家國防廠商的參與意願。此次參與航太展的國際廠商不僅數量空前,更主動表達合作意願,與中科院及多家國內廠商簽署合作備忘錄,目標不僅在滿足國軍各項武器裝備的需求,更希望透過打造民主國家的「非紅供應鏈」,自力產製各式無人系統、關鍵武器及零組件,降低對極權國家產製項目的依賴,滿足民主世界建構集體防衛力量之需求。

 國軍肩負建構「可恃、可用、可信、全面」防衛體系統之責任,必須快速提升戰力,確保國家安全。為達到「集中資源」、「縮短期程」目標,國防部已針對未來無人系統、人工智慧決策輔助、資通電運作韌性等新興科技項目完成規劃,期藉短期內編列適足預算,結合國防產業發展,鼓勵國內廠商快速引進或研發各項新興科技,並建立在地產製量能,縮短獲得期程,快速反應威脅變化。

 綜言之,唯有團結才能確保安全。威權主義集團所造成之嚴峻安全威脅,使民主世界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提升整體防衛體系力量。我國位處民主世界抵禦威權侵略的第一線,全國人民更必須團結一致,軍民同心,建立強大的自我防衛力量。從國軍近年來積極推動國防體系改革,引進各式新興科技與戰力,國內產業界全力投入各項新興科技武器研發,展現出軍民團結的力量,更讓全世界體認到我們保衛民主自由的決心。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