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連琳/臺北報導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昨日舉辦「我國海洋治理與國家安全挑戰研討會」,邀專家學者齊聚,探討全球海洋治理趨勢與我國海域安全挑戰,期望透過跨領域交流,強化臺灣整體海洋治理能量。
聚焦區域秩序與安全架構變化
為強化我國海洋治理政策的前瞻性與整體性,論壇聚焦「當前國際海洋治理的重點與趨勢(BBNJ挑戰)」等議題,由臺灣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胡瑞舟、國防大學國際學院戰略研究所所長郁上校及國防大學國際學院國際安全研究所所長姚上校主持,聚焦公海生物多樣性協定(BBNJ)之制度影響、國際治理環境變化,以及我國在面對灰色地帶壓力下海洋安全策略的調整方向。
姚所長致詞時表示,海洋治理背後所牽動的區域秩序與安全架構變化是值得深思的議題,我國須持續透過跨領域合作,在多重競合環境中強化整體能量,提升海洋安全治理與決策韌性,期盼此次論壇成為交流對話的平臺,讓與會人員互相學習、激盪新思維,共同為我國海洋安全尋求更具前瞻性的因應方向。
多層次情資整合 維繫區域安全
在「當前國際海洋治理的重點與趨勢(BBNJ挑戰)」議題中,國防大學海軍學院教官林上校報告「臺灣在印太海域覺知網絡中的角色與策略」論文,指出海域覺知已成區域安全核心,我國位處第一島鏈關鍵位置,對臺灣海峽、巴士海峽及東部外海具有不可替代的監測與預警價值。
論文中分析「印太海域覺知夥伴關係」與「美國海上安全倡議」的技術協作模式,說明透過衛星偵測、無線電頻率監控及人工智慧輔助,可強化對暗船活動、非法漁撈與灰色地帶操作的辨識能力;同時臺灣在岸基雷達、無人機、衛星監測與水下感測等多層次情資整合上的能量,對提升海域透明度、支援區域情報共享具有實質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