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敏(譯)
針對俄國屢屢揚言動用核武行徑,英國智庫「皇家國防安全聯合軍種研究所」(RUSI)提出報告,重新檢視俄國核武理論思維,並指出俄國因深陷戰爭泥沼、無力應對美國精確打擊武器、情監偵與太空技術進展,以及歐洲加速打造飛彈防禦體系等作為,遂改以聲張核武威脅作為應對策略,使其核武戰略面臨關鍵轉折點;因此西方須觀察其相應策略與技術進展,以為研擬未來嚇阻戰略的分析依據。(編按)
報告開宗明義指出,核武戰略雖著眼於維繫嚇阻效能,但各國決策思維仍深受傳統武力強弱、核武政策靈活度與敵方投射能力等因素影響。以冷戰時期為例,美國艾森豪政府提出大規模報復戰略,即著眼於以核武效能彌補北約部隊數量劣勢,以達嚇阻效果;北約盟軍統帥(SACEUR)也獲美國政府授予動用戰術核武權限,藉由高調宣揚政策彈性與決策優勢,嚇阻前蘇聯與附庸揮軍西進。
雖然核嚇阻政策關鍵是建構「相互保證毀滅」(MAD)能力嚇阻對手;但實務經驗顯示,首先是區域性衝突的國安風險有限,令各國多傾向避免首先動用核武;其次,認定自身具核武優勢者,多傾向風險最小化策略,避免刺激對手動用核武,導致戰爭成本大增;第三、MAD目標雖是讓對手認知到先制攻擊,將面臨反擊沉重代價,但即使一方動用威力較小的戰術核武,卻仍可能面臨對手不成比例回擊;因此,如何降低破壞程度與對手報復意願,仍是箇中關鍵。
為此,認定自身核武戰力處劣勢國家,往往多採取「預警發射」的高度戰備狀態;而具優勢或宣示不採第一擊國家,則較傾向採低度戰備狀態、或僅強調「第二擊」原則。然而,隨著前蘇聯經濟崩潰致傳統軍力優勢瓦解,承繼遺緒的俄羅斯也被迫重新調整核武政策,肆應全新戰略環境。
戰略改弦易轍 轉趨強硬
後冷戰初期,俄國核武戰略原先仍延續「第二擊」政策,但北約於1999年武力介入南斯拉夫聯邦戰爭,使俄國高層意識到國安威脅並研擬調整戰略;如俄軍在同年「西方」(Zapad)演習中,模擬以核武打擊北約軍事目標;2000年時,時任總理蒲亭主導制定的《核武準則》亦大幅調整,表明將對手運用傳統武器入侵、直接威脅俄國情境,也列入使用核武範疇。
儘管俄軍並未揚棄傳統武器路線,在2008年與2009年軍演中,仍宣揚傳統武器建軍成效與嚇阻效能,也在2010年版軍事指導文件中,強調同時維持傳統武器效能及核武第二擊報復能力的必要性。但因俄軍在2008年喬治亞戰爭中表現欠佳,加上美國2002年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ABM Treaty)後,銳意發展先進飛彈防禦系統,使俄國核武打擊效能面臨挑戰;因此2010年起後,其戰略也逐步改弦易轍,轉向強硬與擴大運用路線。
忌憚美方精準打擊能量
隨著美國在2014至2020年間,飛彈防禦科技及遠程打擊能力,均取得顯著的技術進展;加上2019年8月,川普在第1任內宣布退出與俄國簽署的《中程飛彈條約》(INF Treaty),導致俄國在2020年頒布的《國家核嚇阻政策基本原則》(簡稱核武準則)中,針對核武政策增加諸多具體細節,並宣示將針對核武或其他種類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攻擊,動用核武回應;由於此舉也將傳統武器定位為核武報復反擊範疇,凸顯俄國已將美方科技進步帶來的精準打擊能力,視為與核武同等級威脅,但也降低自身核武政策選項的彈性。
《核武準則》公布後,俄國軍方刊物也發表多篇論文,分析美國飛彈防禦系統造成的影響。儘管俄軍此一時期也接收多套S-400防空飛彈系統,一定程度強化對自身國土防禦能力的信心;但俄軍仍認為,北約將運用極音速滑翔載具(HGV),搭配潛射彈道飛彈(SLBM)、潛射巡弋飛彈(SLCM)與戰機,運用多領域作戰技術,打擊俄軍核武設施,導致俄國從「第二擊報復」淪至「最低限度嚇阻」的風險,因此決定在維持彈頭數量優勢基礎上,加速導入機動發射車,藉此應對北約科技優勢威脅。
北約強化防禦 箝制俄軍
報告分析,俄國政策轉變與一系列作為,主要著眼於美方科技進步帶來的威脅。首先,隨著美國積極打造飛彈防禦體系、具備「傳統迅速打擊」(CPS)能力的極音速武器,以及先進預警衛星體系,意味美方將可運用傳統武器執行長程打擊能力,在不動用核武先制攻擊前提下,削弱俄軍核武戰力,形成不對稱優勢。
此外,美國退出INF後,意謂將重新在歐洲境內部署500到5500公里的中短程巡弋及對地飛彈,其射程與預警時間遠較從本土發射的洲際彈道飛彈緊迫,加上只需短時間改裝即可搭載核彈頭,令俄國認定必須提升核武戰備範疇作為因應,連帶導致政策彈性下降,陷入兩難境地。
其次,報告指出,儘管俄國核武政策彈性下降幅度,無法透過量化指標定義,但仍可從幾個角度觀察變化。首先,俄軍恢復前蘇聯在冷戰時期核武戰備機制,專注分析美軍打擊能力,希冀藉此確保應變效能。俄國意識到,其「核武鐵三角」中的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艦(SSBN),以及戰略轟炸機投射能量不足,即使核彈頭總數居於優勢,也無法發揮與西方同等嚇阻能力,加上太空與海上情監偵能力也有顯著落差。因此,俄國決心持續派遣飛彈潛艦前往北大西洋、加勒比海高調巡航,透過將美國本土納入潛在攻擊範圍,以及運用新型飛彈與機動發射車部署彈性,維繫相應反制態勢。
雖然俄國在冷戰結束後,已逐步發展出一套靈活的核武政策規範,尋求彌補傳統武力與科技劣勢,但俄國自2017年起,開始關注美方技術進展,並認定北約主導的「整合防空反飛彈」(IAMD)計畫、彈道飛彈防禦(BMD)計畫,將與美軍先進核武戰力結合,大幅限縮俄軍核武報復能力。因此,俄國認定自身乃面臨西方技術威脅,被迫將核武戰略逐步調整,轉為高風險的戰術策略,才能確保戰略平衡、維繫國家安全。(待續)
(譯稿來源:英國智庫「皇家國防安全聯合軍種研究所」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