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彰顯全體國軍官兵榮耀的「九三軍人節」,總統賴清德昨日主持「114年軍人節暨全民國防教育日表揚大會」時,除肯定榮獲國軍模範團體及楷模的單位和個人,用行動詮釋軍人的榮譽、紀律與承擔,也期勉獲獎者發揮影響力,帶動部隊士氣,共同肩負捍衛中華民國生存發展,以及臺澎金馬人民安全福祉重責大任。
身為三軍統帥,賴總統也特別代表國軍,向所有愛護國家、力挺國軍的社會各界表達感謝,期盼國人持續給予國軍支持與鼓勵;同時強調國防是全民共同責任,當軍隊、政府、企業、社區與人民團結一致,形成全社會防衛韌性,才能讓「國軍是保護臺灣最堅強的力量」與「全民是國軍最堅實的後盾」,成為最堅定的共同信念。
回顧「軍人節」的由來,乃係國軍在80年前,與友盟國家浴血奮戰,共同抵禦軍國主義者侵略,終在9月3日這一天贏來光榮勝利。政府於民國35年訂定每年9月3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44年起,為進一步表彰無數國軍官兵在抗戰中捨身奉獻保衛國家的精神,同時強化三軍團結意識,特別將這天訂為「軍人節」。
94年《全民國防教育法》正式公布施行,第6條明定「行政院應訂定全民國防教育日,並舉辦各種相關活動,以強化全民國防教育」。經國防部舉辦票選活動,決定「軍人節」同為「全民國防教育日」,藉以推廣教育理念,強化民眾對國防事務共識,是以,「軍人節」也是屬於全體國人的節日。就歷史意義而言,抗戰勝利不僅是國軍奮勇抗敵的戰果,更是全國民眾集中力量獲得的輝煌成就。
近年,我國面臨中共灰色地帶襲擾、認知作戰操弄,企圖顛覆社會對民主政治信念、對自由生活信心的全方位安全威脅,使得「軍人節」的意義不再僅限於對過往歷史的靜態緬懷。「軍人節」的意義,除在於國軍官兵須以專業軍人使命自許,勇於承擔守護民主家園的責任;全體國人亦應秉持建設性態度,支持全民國防與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建構,使之成為持續不懈的具體行動。
賴總統多次強調,「唯有靠實力,才能有真正的和平;唯有備戰,才能避戰」,道理雖淺顯易懂,卻易遭所謂「製造情勢緊張」的誤解。事實上,和平絕不能憑藉投機式的運氣,而應奠基於堅實的防衛力量;當窮兵黷武的敵人熱衷於擴充軍備,蠢蠢欲動、耀武揚威,這才是真正的風險。此時的和平,更不可能依靠敵人的虛假善意,唯有建立堅實的國防力量,才是全體國人福祉之依託。
據此,政府近年來不斷挹注國防經費,用意即在建構強大國防戰力。行政院日前提出115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國防支出採「北約組織」標準計算,創下9495億元歷史新高,占GDP的3.32%,即是積極強化自我防衛能力決心的具體展現。賴總統更進一步宣示,政府將在5年內達成國防預算占GDP 5%的目標,並明確指出,此舉是為了向國際社會證明,中華民國是國際安全體系、民主自由與安定繁榮的堅定守護者。
政府一方面陸續採購各項新式武器裝備,同時繼續推進國防自主,包括潛艦國造、建置各部隊無人機系統、提升自製飛彈性能;另一方面也致力改善官兵待遇與福利、生活條件,畢竟再先進的武器、設備,仍須精良的操作人力,而精良人力的泉源,在於專業戰技的訓練、高尚尊嚴的培養、高昂士氣的維繫,以及讓軍人無後顧之憂的完善福利,方能打造以人才為核心,堅不可摧的國防基礎。
盱衡現代民主國家防衛體系重心,健全的全民國防理念不可或缺。政府亦依此原則推動國防施政,讓全民防衛動員體系日趨完善,全民防衛成為社會共識,全民國防已是國家安全的堅實屏障。如今,「軍人節」的積極意義,除代表軍人的榮耀,也應歸屬於全體國人。
中華民國建國逾百年來,國人均秉持「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精神,在各行各業兢兢業業,國軍自當以身為國家人民的「鋼鐵長城」為職志,矢志衛國。全體國人與官兵應認知,和平與安定、民主與自由,不會憑空而來,唯有軍民一心,方可克服國家安全面臨的高度挑戰。
誠如賴總統所言:「國軍的信心,就是國家的安心。」「榮耀九三」,既是對國軍前輩保家衛國、無私犧牲奉獻的崇敬,也意在對現役官兵袍澤表達肯定與感謝,更重要的是,期望能以「團結必勝」賦予「軍人節」時代新意義,軍民同心,共同許諾,持續精進,成為捍衛國家安定、民主之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