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馥宇(譯)
大國競爭下,各國均面對國防轉型挑戰。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安全研究中心(CSIS)撰文指出,美國國防轉型須兼顧組織架構、指揮體系與制度設計的「形體」,以及實際戰力、資源運用與作戰概念之「實質」層面,尤其同步推動體制改革、跨軍種作業互通性,以及戰略資源分配,才能在與中共的大國競爭中維持優勢,強化對盟友與夥伴的安全承諾。(編按)
近年來,美國國防戰略核心挑戰已從反恐與區域衝突,轉向與俄羅斯、中共進行全面性競爭。然而,美國在冷戰後建立的部隊結構與作戰概念,多半著眼於局部戰爭或綏靖行動,並非完全針對大國衝突。如今,中共在印太地區軍力快速擴張,尤其在飛彈、海空戰力與反介入作戰方面,已對美軍傳統優勢形成實質威脅;俄羅斯則透過烏克蘭戰爭展現持續挑戰國際秩序的意圖。這些動態使得美國必須重新檢視其國防體系與資源配置。
本文認為,美軍當前面臨的困境在於,現有的龐大組織和預算分配思維,本質上是以過去20年的任務需求為導向,導致美軍在高強度衝突準備上出現落差。雖然美國國防部已提出「整合嚇阻」等新概念,但要在真正的戰場上形成足夠的嚇阻可信度,仍需在組織設計、軍種分工、作戰構想與預算優先順序上做出結構性調整。
美國國防轉型不只是軍種內部現代化,而是攸關能否在大國競爭下維持戰略主導權。只有重新校準國防部的「形體」,包括制度、指揮鏈與決策流程;落實「實質」,即真正可運用的戰力與資源配置,美國才能在面對中共與俄羅斯挑戰時,確保自身利益,並展現對盟友與夥伴的承諾。
體制革新 強化聯戰能量
本文將美國國防轉型拆解為2個層面:「形」(形體)與「實」(實質)。
所謂「形」,是指國防體制的外在架構與組織設計,包括文官與軍方的分工、國防部與各軍種之間的指揮關係、作戰司令部的任務劃分,以及跨部會協調機制。這些制度性安排,決定美國國防部如何制定戰略、分配資源與行使決策權,是一切政策與作戰概念的基礎。若「形」出現僵化或扭曲,再精良的戰略構想都難以落實。
相對而言,「實」則是軍事力量的實際運作面,包含部隊建制、訓練水準、武器採購、預算配置與聯合作戰概念的執行力。它不僅是單純的戰力數量,更涵蓋能否在戰時迅速轉換為有效嚇阻與作戰行動。舉例來說,美國近年提出的「分散式殺傷」與「遠征前進基地作戰」(EABO)等構想,若無相應資源與組織調整,就只能停留在紙上。
本文認為,美軍歷來的改革往往偏重於「實」,例如推動武器現代化或提出新作戰構想,卻忽略背後「形」的限制,如預算分配體制僵化、軍種本位主義或跨機構合作不足,導致美國國防部雖持續投入鉅額資源,卻難以達到應有的戰略效果。只有在「形」與「實」同步改革情況下,國防轉型才有可能成功,並在大國競爭中維持美國優勢。
突破框架 重新分配資源
本文憂心,美國國防體制的結構性問題,正限制其轉型能力。首先,龐大的預算編列過程,仍保有冷戰與反恐時期的習慣,導致資源無法靈活轉向印太戰略所需。國會預算審查與利益分配,更常讓軍種與地方政治因素凌駕於戰略優先之上。
其次,軍種本位主義仍嚴重。雖然「聯合作戰」自冷戰末期即成為共識,但各軍種仍傾向維護自身任務領域與裝備需求,缺乏對跨軍種作戰概念的真正投入。例如,海空軍對於如何應對共軍的反介入作戰各有方案,但未能整合為一致的聯合戰力藍圖。
再者,國防部內部決策流程過於繁複。文官與軍方之間的層層審查,往往造成政策滯後,使新概念難以及時進入實務演訓與預算分配。此外,跨部會協調不足,也使得外交、情報、科技與軍事等資源未能充分結合,降低整合嚇阻的效果。
最後,戰略與作戰概念之間存在落差。雖然美國已明確將中共視為「最重大挑戰」,但實際戰力結構與部署仍偏重其他區域與任務需求。這種不一致,使美國即使在戰略文件上表態清楚,卻難以在第一時間展現可信的軍事回應。
綜合而言,美國若要進行國防轉型,必須突破體制慣性與政治掣肘,才能讓資源配置、軍種分工與作戰構想真正與大國競爭目標相符。
劃分權責 避免本位主義
隨著中共在印太地區持續擴張軍力,特別是在飛彈、海空戰力與「灰色地帶」行動等方面,都已快速逼近甚至挑戰美軍優勢。俄羅斯則透過烏克蘭戰爭,展現破壞國際秩序決心,這些均提醒美國,大國衝突並非遙不可及,美國若仍停留在既有體制與舊有作戰模式,將可能逐漸失去戰略主導權。
美國國防部雖已提出「整合嚇阻」等新戰略,並強調跨軍種、多領域與聯盟作戰的重要性,但若背後的組織架構與資源配置未能同步改革,這些構想恐將淪為紙上談兵。換言之,缺乏制度支撐的戰略,只會加深戰略與現實之間的落差。
本文認為,美國的國防體制在冷戰後逐漸僵化,形成以各軍種利益為核心的分權模式。雖然1986年《戈德華特–尼科爾斯法案》推動「聯合作戰」改革,讓各地區司令部在作戰指揮上取得主導,但隨著大國競爭加劇,這套制度顯現出不足之處。
首先,地區司令部雖掌握區域內跨軍種作戰權限,但其任務與責任分工過於廣泛,導致難以專注應對中共這類主要挑戰。以印太司令部為例,它同時需要處理朝鮮半島、南亞與整個太平洋的安全議題,資源分散,難以集中力量應對臺海及西太平洋情勢。
其次,國防部與各軍種在預算與政策上仍有龐大的影響力,使戰略方向常因內部分歧而缺乏統一。文官體系在理論上掌握最終決策,但決策流程冗長,常使軍事構想延遲落實。這種制度上的「形」若不調整,將使得任何「實質」層面的戰力強化,均難以發揮效果。
本文建議,美國需要檢討現行指揮鏈設計,重新劃定地區司令部的職能,並提升跨軍種協調效率。同時,國防部應建立更清晰的權責分工,避免軍種本位主義持續削弱聯合作戰效能。唯有在制度與指揮層面重新設計,美國才能讓戰略重心真正對準大國競爭的核心威脅。(待續)
(譯稿來源: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