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軒瑜/專題報導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主導研發的「手持式測距熱像儀」,結合熱影像偵測與精準測距技術,可在夜間、煙霧或塵霧等低能見度環境中,有效辨識人員與車輛,強化部隊全天候監偵與目標鎖定能力。該裝備具高靈敏度、長距離觀測及即時測距等特性,可協助官兵於複雜戰場掌握敵軍動態、提升作戰效能,展現在戰場感測領域的自主研發成果與應用潛力。
符臺灣氣候環境 有效測距9.6公里
「手持式測距熱像儀」研發系統核心為製冷式中波段(3–5μm)感測元件,能在臺灣潮濕、多霧氣候中維持穩定表現。該熱像儀採製冷式熱感應方式,並可供達0.03℃的溫度解析度,可捕捉極微小熱差,搭配8倍光學變焦與3倍數位變焦,使用者能由遠而近逐級放大觀測對象,有效觀測距離可達9.6公里,並能對遠端熱源做精準辨識。
顯示與操作介面採用5.5吋監視螢幕,搭配十字刻度與直覺化操作介面,便於在動態條件下快速鎖定熱源並配合測距資訊進行火控傳輸。機體重量控制在3.6公斤以下,屬於輕量化便攜等級,可由單兵手持,系統約於5分鐘內完成啟動並進入作戰狀態,續航力可維持約4小時,兼顧快速反應與持久執勤需求。
在測距目標能力上,內建「雷射測距模組」,偵測人目標範圍可達4公里、偵測車輛可達9.6公里;辨識距離(可分辨目標細節)對人為1.6公里、對車為4公里,此分級能力使單兵在執行偵察或火力準備時,能根據任務需求快速判斷是否進入瞄準或攻擊範圍。
硬體結構具備防震、防塵與防潑水等戰術等級規格,電源與散熱系統經特殊設計以支援製冷式測距儀的耗能需求,同時保留待機管理功能,以延長任務時長。影像輸出支援串流與記錄,可即時供給指揮車或無人載具,強化單位間的即時態勢共享與指揮決策。
生製中心表示,該裝備研發重點為「穩定偵測、長距測距與戰術整合」,經過模擬與實地測試,該熱像儀在多霧、強濕等臺灣常見環境條件下,仍能維持高靈敏度與可靠的距離測定。未來將持續優化影像處理,並評估與雷達、光學日夜視系統等多感測器融合的發展,以提升複合感知技術。
軍民通用 具協助岸巡、救災潛力
此外,手持式測距熱像儀亦具民用潛力。在山區搜救中,可透過熱源比對快速鎖定失聯者位置;於火場與瓦礫堆中,能協助判定高溫區域與潛在危險熱點;邊境或海岸巡防任務中,則可在低光環境下偵測可疑活動,提升即時反應能力,並藉由國防科技成果的延伸運用,不僅強化國家整體防災與安全韌性,更展現「國防科技為民」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