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紫雲
國防部向立法院報告指出,今年元旦至9月30日,共軍各型機計3003架次逾越中線、進入我西南及東部空域;另各型作戰艦2000艘次,航入我應變區活動。且以每月3至4次頻率進行所謂「聯合戰備警巡」,各型機、艦逾越海峽中線頻次亦逐漸攀升,壓縮我預警及應處時間,不但升高緊張局勢,亦增加「由訓轉演、由演轉戰」風險。
中共的主要意圖在於以空間抵近,壓縮反應時間。軍事演習原是防衛訓練與戰備驗證,但在戰爭史上,它也多次成為開戰的掩護與催化。當演習不再是訓練,而是訊號、恫嚇乃至戰爭偽裝,戰爭與和平的邊界便悄然鬆動,此即「灰色地帶」。戰史中的納粹入侵波蘭、以阿的贖罪日戰爭、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波灣戰爭、到俄國入侵烏克蘭等由演轉戰,歷歷在目。在發動武力入侵前都是以演習為掩護,在邊界反覆集結部隊或部分後撤,實則「減灶增兵」用以模糊情報預警並麻痺防衛者,再發動戰略突襲導致戰爭爆發。
觀察近年中共在臺灣周邊海空舉行的「聯合利劍」、「環臺島戰備警巡」等行動,已呈現出新的政治與戰略特徵。首先是演習常態化。幾乎每逢政治節點,北京便宣布「例行演訓」,意圖長期操作讓國際社會對危機逐漸麻痺,模糊和平與對抗的界線。其次是訓練即部署,特別是作戰艦艇常態性於臺海周邊常態巡弋形成部署態勢,距離發動飛彈突襲僅一步之遙,顯示實戰化傾向。同時,結合軍演為政治操作。演習同時是對外恫嚇、對內動員的工具。每次演訓區域與用語皆經政治設計,既測試外界反應,也鞏固國內民族主義。
臺海情勢正進入「演習即危機、危機即測試」的風險。北京的軍演既是戰略壓力測試、外交信號傳遞,也給予中共當局兩手策略的手段。每一次機、艦繞島,都是測試國際社會的警覺與臺灣防衛的韌性。面對此種新威脅樣態,凸顯國防改革、建構臺灣之盾的必要性,有效結合戰略情報、戰場共同圖像、社會韌性,以及快速反應能力的整合防空系統,可給予國軍更大的時間縱深,發揮守勢作戰的主場優勢,並搭配靈活的兵力、火力、戰術配置抵銷中共發動突襲的誘因,以實力確保和平。
(作者為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