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軍事論壇】美強化印太盟邦聯演 嚇阻戰力升級

Date:2025/10/14 Clicks:39
美軍首次在日本本土部署「提豐」中程飛彈發射系統,射程可達中國大陸東岸,加強嚇阻中共威脅。同時在「護衛軍刀」演習中,「提豐」系統發射標6飛彈,成功擊沉海上靶船。(取自美國陸軍網站)美軍首次在日本本土部署「提豐」中程飛彈發射系統,射程可達中國大陸東岸,加強嚇阻中共威脅。同時在「護衛軍刀」演習中,「提豐」系統發射標6飛彈,成功擊沉海上靶船。(取自美國陸軍網站)

◎魏光志

 澳洲東臨太平洋,西、南、北三面臨印度洋及其邊緣海域,戰略地位重要,美軍透過共享設施與聯合訓練,已在澳洲建立起涵蓋陸、海、空、太空的戰略網絡。澳洲與美國定期舉行大型聯合軍事演習,最具代表性的是「護衛軍刀」(Talisman Sabre),2025年演習規模創歷史新高,涵蓋陸海空各領域,包含美、澳、日、英、印、德、法國、加拿大、韓等19國參加,參演兵力超過3萬5000名軍事人員,是歷來最大規模聯演。今年美國陸軍駐印太地區的「第3多領域特遣部隊」(3MDTF),在澳洲進行美國境外首次的中程飛彈實彈演習,澳軍也透過「海馬士」首次實彈射擊,展現增進嚇阻戰力的決心。

實彈試射先進打擊戰力

 此次發射「標準6型」飛彈(SM-6)隸屬於中程能力(MRC),由「提豐」系統(Typhon)所進行的實彈試射,成功擊沉海上靶船目標。標準6型防空飛彈(SAM)主要用於攔截快速飛行的戰鬥機、直升機、巡弋飛彈,以及飛行末段的來襲彈道飛彈。該型武器目前已經發展具備對地、海打擊的能力,可由美國海軍勃克級驅逐艦上Mk 41垂直發射系統(VLS)發射,或者由公路機動式「提豐」系統直立發射裝置(TEL)發射,後者為Mk 41的衍生型。

 美國陸軍表示,此次實彈射擊展示「部署先進陸基和海上打擊戰備,以支持印太區域安全與穩定的能力,和具備一定規模的快速戰備升級潛力」,凸顯美澳軍事同盟的實力。成功實彈試驗,證實三軍多領域特遣部隊能完成與各聯合部隊之間的指揮管制互通的能力。自美國宣布將從2026年起,為駐德美軍增派「提豐」飛彈系統提升駐歐部隊戰力,德國證實已正式請求美國批准購買「提豐」飛彈發射系統,以期可與「戰斧」和「標準型」飛彈兼容的貨櫃機動式發射器,對抗來自俄羅斯的潛在威脅。德國希望先行部署美製系統以填補緊急戰力空缺,未來再由歐洲自主防衛系統接替。自川普第2次上任以來,重新評估美軍在歐洲的戰力部署,德國採購「提豐」將是該系統的首次海外銷售,在亞洲菲律賓也表示出興趣,最終是否繼續採購的決定,要等到申請獲得美國國會批准後才能確定。

 回顧1985至1990年間,德國的維施海姆空軍基地曾部署80枚「獅鷲」(Gryphons)飛彈。英國皇家空軍格林漢姆科姆基地也部署96枚同型飛彈。義大利和比利時也部署「獅鷲」飛彈。荷蘭原計畫部署48枚飛彈,但礙於當時美、俄「中程核武條約」(INF),導致這些計畫在部署前被取消。所有這些飛彈均由駐防歐洲的美軍操作和管制。因此,「護衛軍刀」演習進行「提豐」系統試射,對歐亞其他地區而言,極具戰術與戰略意義。美國與德國軍事同盟的變化,也反映在川普政府重新評估全球軍力部署的背景下,歐洲盟邦正尋求更具彈性的防衛策略。

鞏固盟邦戰力提升防禦

 而印太地區的情形與歐洲類似,今年9月「決心之龍25」聯演在日本沖繩、九州與北海道等多地展開,並持續至月底,美日合計1.9萬人參演也刷新紀錄。美國亦首度將「提豐」飛彈系統部署到日本,參與日本自衛隊的演習,射程可達中國大陸東岸,主要是為加強嚇阻中共威脅,同時日本改變過往以防禦為主,拒絕部署類似武器系統的立場,也顯示日本積極應對安保環境變化,並調整相關戰略。而日本近期將升級「反擊能力」,包含部署自行研發的「12式反艦飛彈增程改良型」(12SSM-ER),除與美國合作加強嚇阻能力,也積極提升自我防禦能力。

 近期美國在印太地區實施的多次聯演,包括美日澳3國自9月29日起,在日本北部青森縣三澤基地與周邊空域,展開代號「武士道衛士2025」(Bushido Guardian 25)空戰聯演,3國皆派出第5代戰機F-35A參演。美國陸軍同時展示其「前沿部署美國陸軍長程精確火力(LRPF)的能力」。第3多領域特遣部隊和聯合部隊驗證其與盟邦新興的「多領域編隊」協同機制,展現從聯合多領域指揮與管制(C2)節點上,執行陸基海上打擊的指揮與管制(C2)能力。

 美國在印太地區舉行的包括「護衛軍刀」、「決心之龍25」與「武士道衛士2025」、「山櫻89」(Yama Sakura 89)指揮所演習等聯演,美國陸軍第3多領域特遣部隊MRC的部署,以及成功對海上目標實施SM-6實彈射擊,是該部隊在「部署、整合和指揮管制先進陸基海上打擊能力」方面邁出重要一步。重點強調第3多領域特遣部隊與其對應部隊,透過陸地協調小組的協同作業,實現指揮與管制(C2)的可相互操作特性,今年從澳洲陸軍第10旅先行展開,後續盟邦參演單位也會逐步具備同樣實戰能力。

 除「提豐」飛彈發射系統外,澳洲空軍的MQ-4C「海神」無人機或P-8A「海神」偵察機也在模擬交戰過程中被用來識別海上目標。此項實彈射擊課目,提供參演人員寶貴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經驗教訓,將為美軍和盟邦在未來陸基對海上目標打擊,和系統化的戰略打擊能力研發和運用提供參考。

持續改良部署更快速

 「提豐」系統可由C-17「環球霸王」Ⅲ運輸機載運到全球各地區戰備部署。但因運量有限,美方將領認為,不利於快速作戰部署,因此啟動研究外形更小、有望實現半自動操作的發射車輛,將「提豐」整合至開發中的「多領域共通自主發射器」( CAML)中。此套系統可具備無人化、自主化操作能力,並且可同時射擊多種防禦及攻擊型飛彈。

 未來CAML將有2種型式,中型的CAML-M及重型CAML-H。前者將以中型戰術卡車(FMTV)為底盤,發射多管火箭(MLRS)系列或AIM-9X防空飛彈;後者採用M1075重型戰術卡車底盤,以發射戰斧或愛國者3型增程型攔截飛彈等,並將CAML具備發射「提豐」的任務能力。

跨國演習提升專業技能

 美軍頻繁於印太地區與盟邦舉行聯合軍演,其核心目標在於共同遏制中共與俄羅斯、北韓的軍事擴張。聯演的次數和規模顯著提升,標誌著美國針對中共的戰略嚇阻已進入全面升級階段。在多次跨國演習中,美軍與盟邦部隊練習對跨領域單位(空中、陸地、海上、太空和網路)的偵測、定位、追蹤和交戰,藉此提高專業技能,應對中共軍力成長,增強與印太地區聯合作戰能力,以明確戰略嚇阻其在臺海和南海地區改變國際秩序的企圖。尤其「護衛軍刀」演習為史上技術最複雜課目,可說在戰術上更新換代。訓練的地理區位範圍、參演軍人的數量,以及所展示的先進技術和能力,都體現參演國的專業精神和高科技裝備殺傷力,參演部隊輪番接受考驗,進行戰力維護,並清晰地展現美國在維持印太地區持久穩定的決心。(作者為退役空軍上校)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