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寰宇韜略】美海軍重整兵力結構 肆應俄「中」威脅(上)

Date:2025/10/03 Clicks:42
 美國海軍兵力結構對執行全球各式任務至關重要,也影響未來建軍方向。圖為美海軍「新罕布夏號」(SSN 778)正接受現代化工程。(取自DVIDS網站) 美國海軍兵力結構對執行全球各式任務至關重要,也影響未來建軍方向。圖為美海軍「新罕布夏號」(SSN 778)正接受現代化工程。(取自DVIDS網站)

◎李妤(譯)

 美國海軍長期肩負維持全球海上優勢與危機應對的重任,但近年來中共、俄羅斯等快速擴張軍力,以及地緣衝突頻仍,美國海軍也面臨兵力數量下滑與結構老化等問題。對此,美國智庫「蘭德」(Rand)發表研究報告,深入檢視美海軍在兵力結構上所面臨的瓶頸,並提出未來建軍方向分析,建議根據分散部署、維持技術優勢與續戰能力等目標,與盟友合作並善用工業產能,加速發展與量產無人水面載具。(編按)

 中共海軍規模持續擴大,同時還有數百艘隸屬海警與海上民兵的各類船艇。美國海軍兵力結構除艦艇與潛艦外,還包括數千架飛機、數百處資通電戰與通訊支援設施、基地、岸置後勤設施及太空系統等,其中仍以水面艦與潛艦為最主要作戰平臺。由於船艦服役週期類似建築物,一般長達數十年,因此任何平臺建造與採購決策,對日後戰略影響甚大,必須能應對未來安全等環境改變與新興威脅崛起。

 美國海軍過去曾數度發布戰略指導文件,引導兵力結構發展,但內容因領導階層更替等因素而缺乏具體細節。即便中共已成為美國不可忽視巨大威脅,美國海軍也透過具體行動展現捍衛全球水域安全承諾,但未必具備足夠資源支持。「蘭德」公司透過《美國海軍兵力結構:全球危機應變的挑戰》報告,檢視美國海軍兵力結構,評估其應對多樣威脅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維持核嚇阻能力仍是美國海軍重要使命之一,本文假設新一代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潛艦(SSBN)交付,仍是美國最高造艦優先,且該級艦隊對美國海軍造艦預算與整體產業影響甚鉅,因此將在此前提下,分析現有兵力結構狀態。

艦隊規模下降 任務未減 

 截至《美國海軍兵力結構》撰寫時,美國海軍具備11艘航艦、48艘攻擊核潛艦(SSN)、87艘大型水面作戰艦、23艘小型水面作戰艦與31艘兩棲艦艇,全數由現役軍人操作。另有64艘後勤支援艦,由隸屬「軍事海運司令部」(MSC)的文職船組員操作。

 同時,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辦公室定期進行「兵力結構評估」(FSA),比較既定任務與現有艦艇數量;海軍每年向國會提交30年造艦計畫,說明未來如何滿足兵力結構需求。然而,上述文件皆非戰略層級指導,亦即未嘗試將「目標」與「所需能力」直接對應。最終是否獲得艦艇與能力,仍取決於體系利益、合約安排、撥款程序等因素。

 自1798年美國海軍部成立以來,確保美國海外利益為其維持國際影響力的重要組成。二戰期間,美國海軍迅速擴張以應對全球戰事,戰後一度縮減,冷戰時期的航艦、潛艦與兩棲艦隊規模則大致維持穩定。1980年代出現船艦任務量激增現象,但單艦部署時間仍維持不超過6個月。

 自1990年以來,由於冷戰後大批水面艦退役等影響,美國海軍艦隊總規模下降近50%。儘管規模下降,艦隊使用率與任務負擔卻未減少,尤其「911事件」後,海軍與各軍種一樣歷經任務激增。去年8月,美軍297艘主力艦中有101艘部署,另有35艘在本地執行任務,規模與1980年代相當。神盾驅逐艦「史陶特號」(DDG 55)甚至在新冠疫情期間,創下連續航行215天紀錄,而這類過度部署也對維護與人力留任造成挑戰。

 2018年以來,美國海軍推動「分散式作戰」(DMO)作為整體作戰框架,核心理念包括在作戰區內更大範圍分散兵力,降低被敵方偵察與鎖定風險,同時保有集中火力能力;擴展感測器與武器載臺種類,避免單一平臺被擊毀,造成嚴重損失;廣泛使用長程武器、無人水面載具(USV)與無人空中載具(UAV);建立具韌性的通訊與網路,整合分散兵力,確保在敵方干擾下仍能維持協同作戰。但事實上,「分散式作戰」概念並未明確提出艦隊規模數字,但其強調的「分散」即必須具備足夠數量的艦艇,方能覆蓋廣大海域。

 為此,滿足當前需求,同時符合未來建軍方向的兵力結構至關重要,本文將聚焦多面向探討此議題,包含是否具備應對大規模戰區戰爭的能力、危機應對需求及維持作戰態勢等。

潛艦、長程飛彈 掌握海權

 美國海軍軍官、歷史學家馬漢1890年所出版的《海權對歷史之影響,1660~1783》,對美國海權論與戰略思維產生重要影響,並認為海軍最重要任務是贏得大規模戰區戰爭,進而取得制海權。

 二戰以來,美國海軍在公海制海上幾乎不受挑戰。1970至1980年代末,蘇聯曾企圖挑戰美軍艦隊,但即使在巔峰時期,蘇聯海軍仍屬防禦性質,並未對美國海軍全球行動構成根本挑戰。當前中共海軍則與蘇聯海軍截然不同,中共為全球貿易與製造國,同時共產黨仍保留馬克思主義立場,且在政治、軍事與經濟逐步強化國力,使北京有能力依自身利益塑造國際秩序。同時,北京對臺灣有長期控制意圖,並主張對南海諸島擁有主權。

 自2018年以來,特別是2020年後,有關臺海衝突的兵棋推演已相當密集。例如2023年,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安全研究中心(CSIS)進行一系列兵推,模擬美海軍以航艦與潛艦直接打擊共軍登陸與後勤補給。在大多數想定下,美軍雖能阻止臺灣被全面占領,但損失極為慘重,尤其是航艦。

 多數專家也提出,被視為「高端軍事戰力」的航艦與大型水面艦未必適用;反之,具備遠距打擊能力的潛艦與陸基長程航空兵力,反而是首選,能有效殲滅共軍第一波登陸兵力。然而,若戰爭持續數月,美軍仍需依賴大型水面艦與航艦打擊群奪取制空權,阻斷共軍補給。這也凸顯出美軍現有兵力結構,在持久戰方面仍存在缺口。

「危機應處」行動 強化嚇阻

 另外,美國海軍任務之一,是在不涉及全面戰爭情況下,執行「危機應處」行動。現今美海軍兵力結構被認為主要為應對大規模戰爭所設計,而小型水面作戰艦可靈活部署,且若具備數量優勢,也能發揮加強嚇阻能力效果,較適合執行危機應處任務。不過,目前美國造船工業尚不足以大量建造這些艦艇,形成能力與需求落差。

 美國海軍另一任務,是在全球部署艦艇與部隊,以展現美國在戰略要地的承諾與影響,且有助在危機發生之前,扮演穩定區域與傳達政治訊號的重要角色。然而,美國當前艦隊規模,不足以同時滿足全球兵力部署與危機應處的雙重需求。雖然航艦與潛艦有助提供強大戰力與嚇阻能力,但維護成本高,且無法長時間、廣泛部署多地區。

 報告建議,美國海軍須將重點放在可大量部署的小型艦艇與無人系統,這些平臺能以較低成本提供持續的存在與快速的危機應處,同時釋放主要艦隊力量,專注於大規模戰爭的準備。(待續)

(譯稿來源: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研究報告)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