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樺加沙」颱風環流挾帶強降雨,導致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洪水瞬間造成光復地區嚴重損害。總統賴清德立即指示國軍全力投入災區執行救災與復原工作,並要求行政團隊設置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整合各部會及花蓮縣政府資源,提供水、電、通訊及醫療照顧、食物等援助,強調「現在我們都是花蓮人」,這一刻全國人民的心緊緊連結在一起,正因為我們團結一致,一定能順利度過難關,讓民眾迅速恢復正常生活。
當災害消息漸次傳開之後,為救助光復鄉受困民眾,來自四面八方的救援隊及物資陸續抵達花蓮;大批志工及熱心民眾也主動攜帶鏟子等工具,搭乘臺鐵列車前往災區。這些為救災奔走的暖心民眾,團結努力重建的心,充分展現同舟共濟的大愛精神,令人動容。
其實,類此「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無私情操,在臺灣並非第一次。從921大地震、莫拉克風災,到今年7月的丹娜絲風災,都有許多自動自發的志工,自帶鏟子、水桶協助清除泥濘,並募捐帆布協助老人鋪設,幫農民撿集文旦落果。此次光復鄉嚴重淹水災情,除有無數熱心民眾自全臺各地馳援,更有許多宗教、慈善團體、民間救難協會、企業商家、重機具吊掛業者,不遠千里,即時挺進災區加入救援。
此外,國人的愛心亦不落人後,許多人慷慨解囊,希望為受苦中的災民提供幫助。這些主動前往災區支援和捐輸的義舉,透過大眾傳播、社群媒體即時影像,讓「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美譽,再度躍上國際版面。
析言之,任誰都不願看到災禍發生,但也正因無可避免及無可預期的災害,讓我們看見,大家為了守護這片土地,總是把救災與復原放在第一位。如同開往光復火車站的救災列車班班客滿時,臺鐵在臉書寫下「穿過車門的那一刻,你就是守護臺灣的超人」,這份勇氣與團結,正是臺灣全社會韌性最堅實的依靠,也讓我們相信,無論天災如何襲來,臺灣必定會在互助與大愛中,再次站起來。
臺灣位於太平洋邊緣與歐亞板塊交界處,先天處於天災頻仍的不利環境,包括夏、秋季颱風與豪雨來襲時,因山高谷深,河川大多屬於坡度陡、流速快地形,容易引發水災與土石流;也因地震頻仍,各類天然災害幾乎貫穿全年。面對各類複合式災變,我國爰引國外大型災害應變機制,導入減災、整備、應變與復原等觀念,強化中央部會與地方政府「機制統合」、「軍民相融」、「政軍合同」等軍民一體、相互支援的全民防衛韌性體系。
每年防汛期前,動員全國各縣市辦理的「城鎮韌性演習」(萬安演習),旨在建構資源、資訊共享的快速制變,整合各類能量之全民總力,發揮強大且綿密的整體災防網,保障國土安全及人民的生命財產。此次光復鄉的天災,中央行政團隊與地方政府、國軍、民間社團及國人同胞齊心合力,編組成立災害防救「生命共同體」,快速讓危機與災損獲得有效控管,就是「全民國防」與「全社會防衛韌性」具體落實的寫照。
多年來,國軍本著「救災就是作戰」信念,實踐「與民同在」的承諾,不論任何地域,只要有災情發生,立即投入救援。此次風災,航特部第一時間派遣CH-47運輸直升機,運載特戰及工兵官兵進入災區,並攜帶無人機與生命探測器,協助特搜隊員展開搜救;亦增派UH-60M黑鷹直升機展開空中偵察,掌握災區道路受損情況與待援區域,為後續行動建立明確方向。
國軍第2、3、4、5作戰區等單位,陸續投入約2500餘員兵力支援,採輪班方式,將持續協助災民,力求於中秋節前完成復原工作,讓災民安心;並出動各型車輛、機具設備等救災資源。部隊官兵把褲管紮進雨鞋,踏進滿是積水泥淖的街道巷弄和家戶;並出動化學兵部隊協助噴灑消毒,另提供新式野戰沐浴機具,讓災民可以盥洗;後備軍人輔導中心則募集救災所需物資,直送運入災區,證明國軍在戮力戰備、護衛國家安全時,仍能迅速投入災防整備或救災,引領民眾遠離各種危險,讓迷彩身影實至名歸地成為國人最強而有力的守護者。
花蓮光復鄉滿目瘡痍的景象,讓人難過與不捨,我們要對所有參與救災的人員,表達最深謝意。誠如救災官兵接受媒體訪問時所說的一段足以代表全國人民的心聲:「不論在哪裡救災,都是在守護我的家園,因為這片土地,就是我們共同的家。」堅信這股軍民同心守護家園的能量,必可陪伴災民走過艱難時刻,早日重建家園,重回安居樂業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