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炘杓
「脈衝星」(Pulsar)是首個由軟體定義的電磁戰系統,其快速「認知電子戰」能力、全域電磁作戰的架構創新與應對不對稱威脅的技術優勢,使其成為AI賦能電磁頻譜革命的代表。不過卻也存在技術限制與面臨實戰上的挑戰,其未來發展將朝硬體、演算法和系統性整合演進,但可能因此導致電磁軍備競賽,並造成民用頻譜安全面臨新的威脅。這是國際社會必須合作防患未然的重要舉措。
「脈衝星」電磁戰系統由美國Anduril公司於今年4月推出,象徵「認知電子戰」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該系統藉由整合人工智慧演算法、軟體定義無線電(SDR)和圖形處理器(GPU)加速計算三大核心技術,建構一個能夠自主感知、分析並應對電磁威脅的智慧作戰平臺。從識別新型威脅到形成有效對抗措施的時間,被壓縮到數小時內,這種反應速度飛躍能力,在現代高動態戰場環境中具有決定性意義。
全域電磁作戰創新架構
「脈衝星」系統採用模組化開放式架構設計,使其能夠靈活適配從單兵裝備到高空無人機的全頻譜作戰平臺。Anduril公司「脈衝星」系統除了既有的Pulsar、Pulsar-A、Pulsar-V,目前也重點開發2種型號:由單兵攜帶的遠征版(Pulsar-L Expeditionary),以及將整合空中平臺的機載型(Pulsar-L Airborne)。這種設計理念顯示美軍「聯合全域作戰」(JADO)思想在電子戰領域的具體應用——建構一套可在陸、海、空多域無縫協同的電磁作戰體系。
應對不對稱威脅技術優勢
在現代戰場上,無人機蜂群已成為最具破壞力的不對稱威脅之一。「脈衝星」系統針對這一挑戰進行優化,展現卓越的反無人機效能。系統採用寬頻帶接收機(涵蓋2GHz-40GHz)結合自我調整波束形成技術,能夠同時偵測、識別和追蹤數十個低空慢速小目標(LSS),並對其實施「軟殺傷」。
儘管「脈衝星」系統代表電磁戰技術的重大進步,其實際部署仍面臨多重物理限制與戰場適應性挑戰。這些約束條件決定系統需在特定作戰環境中才能發揮最大效能,而非「全能型」的電子戰解決方案。
未來發展方向牽動戰略平衡
「脈衝星」系統不僅代表技術突破,亦預示電磁戰範式轉型發展的方向。其發展路徑對美軍電磁頻譜優勢的維持具有戰略意義,但也面臨技術擴散帶來的戰略平衡挑戰。
「脈衝星」電磁戰系統通過AI與分散式架構達成電磁戰能力的躍遷,其快速威脅反應、多平臺適應性和反無人機效能代表「認知化電子戰」的發展趨勢。該系統將重塑營、連級戰術單元的電磁攻防能力,為分散部署的小型部隊提供原屬師、旅級的電子支援。然而物理定律的不可抗約束(特別是功率),距離極限和複雜環境衰減,決定其無法成為戰場電磁優勢的「萬能解決方案」。隨著電磁防護技術的進步和反輻射威脅的加劇,系統須在生存性與效能持續性間尋求艱難平衡。
未來「脈衝星」可能將循3條軸線發展:硬體層面突破熱管理瓶頸以實現功率躍升;演算法層面提升對抗環境下的智慧穩健性;系統性層面深化與聯合電磁戰鬥管理體系的融合。這些演進不僅關乎技術突破,更涉及電磁戰條令、編制和作戰流程的重構。值得警惕的是,該技術的擴散可能加速全球電磁軍備競賽,而缺乏國際規範將使民用頻譜安全面臨威脅。在享受「認知電子戰」技術紅利的同時,國際社會需未雨綢繆,建立防範電磁衝突升級的治理框架,避免頻譜空間面對演算法對決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