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前瞻軍談】烏戰時數位轉型 生存導向確保戰力

Date:2025/09/21 Clicks:41
 藉由戰時數位化轉型,前線烏軍可透過手機瀏覽烏俄戰爭資訊。(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藉由戰時數位化轉型,前線烏軍可透過手機瀏覽烏俄戰爭資訊。(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曾敏禎

 7月11日,原烏克蘭國防部負責數位化發展、數位轉型和數位化的副部長切爾諾霍連科(任職近2年,7月23日離職)撰文,指出烏克蘭自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後,從「便利導向的電子政府」轉型為「生存導向的戰時數位體系」,摸索開發出「Reserve+」與「Army+」2大軍事行動應用程式,重構兵役登錄、動員、後勤與指揮作業流程,透過這些應用程式,數百萬人得以遠距更新兵役資訊、線上報名參軍、前線士兵即時請求支援與回報問題。

整合線上系統 化繁為簡

 在安全意涵裡,烏克蘭的經驗揭露,在全面侵略壓力下,現代戰爭中傳統行政與動員流程,包括傳統紙本表單、人力審批與分散資料庫等風險,無法支撐戰時大規模、即時動員需求。若軍隊仍依賴封閉、層層審批的文書系統,將面臨極高的回應延遲與資訊斷層,造成前線斷援、人力錯置與士氣下滑,形成戰場失衡。

 因此烏克蘭自去年開始啟用「Reserve+」,將數百萬民眾迅速整編入兵役系統,明確「資訊流程現代化已成戰時動員的必要條件」。「Reserve+」提供電子軍事登記、線上罰款繳交、即時查詢國防軍職缺、依專長選擇部隊,能顯著提升烏克蘭徵兵與人力調配的效率與透明度。另外強調便利性與年輕族群的參與,透過線上延役申請、青年短期合約服役機會,以及數位化軍醫檢查流程,旨在打造一個數位化、一站式的軍事人力管理平臺,涵蓋從登記、合規、招募、健康檢查的完整流程,讓烏克蘭國防軍能即時掌握人力資源狀態,有效降低公民與徵兵系統互動的摩擦。

 而「Army+」是一款專為現役烏克蘭官兵打造的數位應用程式,旨在取代傳統紙本與層層轉呈的軍中流程,官兵可透過平臺線上提交調動、請假、生活需求等報告,並即時追蹤審核進度與獲得回覆,大幅提升行政效率與透明度,另外申請單位調動、參與政策回饋問卷,讓基層官兵得以對軍中生活與制度表達意見。在福利層面,整合多項合作優惠,如交通票券與燃油折扣;在訓練層面,則提供軍事技能課程與證照認證,協助士兵自我提升。「Army+」能讓官兵主動上報狀況,改變傳統軍事「自上而下」指揮鏈,不僅提升部隊反應速度,更促進官兵之間信任關係,減少資訊斷層,並強化整體決策的即時性與透明度。

 烏克蘭導入軍用數位應用程式所展現的效率優勢,不僅是技術創新,此種改革展示,在資訊優勢、AI與無人系統主導的新世代戰爭下,資訊通達性與行政效率將與火力同等重要,軍隊不再只是戰場上的武器使用者,而是數據驅動作戰實體。因此國家安全不僅止於國土防衛,還包含一套能因應衝突的彈性數位管理體系。

行政效能倍增 即時應處

 「你的系統會比你的士兵更早接受考驗」切爾諾霍連科明確指出,烏克蘭徵兵系統在傳統實體流程與數位化應用間的關鍵差異,可看得出傳統處理模式效率低落。之後採用「Reserve+」與「Army+」數位平臺節省超過7000萬小時行政時間,並為國家節省約2億美元成本。更重要的是,數位化處理避免人為延誤與錯誤,降低數十億美元潛在損失與政府風險,顯示軍事徵兵數位轉型在戰時體制效率上具有戰略意義。

 和平時期軍隊最大盲點,即過度依賴既有行政體系,若該體系無法應對大規模動員、快速部署與多向指揮需求,將直接導致部隊遲滯、資源錯配與戰力崩潰,這已不是戰術或裝備的問題,而是結構性風險顯現。舉例而言,歐洲與北約多數成員國,雖具備高度精密武器與資安設施,但基層軍政作業往往仍存在紙本、人工作業與資料等孤島現象,缺乏整合性與可擴展性。在此種情況下,即使擁有F-35戰機與高超音速飛彈,若軍人動員資訊仍須依靠報到紙本與地方人員審批,身為國家機器的「神經系統」,其行政流程與資訊系統遲鈍且脆弱,那麼再強大的軍隊與先進武器也無法彌補其根本性弱點。情報、後勤與人事若無法在第一線即時更新,縮短回應鏈,未來極可能在未交火前即於系統層面潰敗,亟需正視。

 從趨勢研判中,烏克蘭在俄羅斯全面入侵後,透過「Reserve+」與「Army+」展現以民用科技重構軍事運作的新型動員邏輯,將便利導向的電子政府迅,速轉化為生存導向的戰時數位體系。此模式顯示,數位能力整備已躍升為衡量國防效率的核心指標,涵蓋資訊整合、流程自動化、即時通報、兵員資料更新、指揮透明與基層回饋等要素。

 未來國防科技將更廣泛應用行動App、雲端平臺、區塊鏈、AI審核、無人機報修、遠距演訓與元宇宙模擬,形成全方位數位軍力網路。烏克蘭經驗亦揭示,軍事數位化正成為決定戰場勝負的「系統性武器」,包括兵役登錄、動員、後勤、指揮、情報與心理作戰等可透過統一數據中樞即時交換資訊,AI與自動化決策引擎可依專長、位置、資源與戰況秒級生成最優調度,並以模組化平臺快速應對不同威脅,輔以區塊鏈與量子安全通訊,構建從戰術感知到戰略決策的高速神經網路。

 數位能力整備與全民防衛的結合,正在形塑21世紀國家安全的新範式,相較於傳統全民防衛僅停留於宣傳與制度設計,數位時代可透過全民戰備平臺,整合人口資料庫、軍民聯合動員系統與個人戰時任務指引,讓公民隨時掌握自身角色定位與戰備資訊,並在平時進行分眾式教育訓練、災害應變與資安演練,從被動義務走向主動參與,實現由「人力驅動」邁向「資料驅動」、由「軍人專屬」擴展為「全社會協作」的混合式防衛體系。

強化資安防護 多重備援

 面對切爾諾霍連科所揭示的「系統先於士兵被考驗」的新常態,未來戰爭的第一輪淘汰賽,可能發生在資訊與行政系統層面,而非火力對決。快速研發並導入符合戰場需求的數位工具,並將其與傳統制度高效整合,正逐漸成為決定國家能否在戰時維持運作的關鍵。擁有高整合、可擴展、可快速重構的數位基礎架構的國家,能在衝突初期保持社會與軍事系統的穩定,甚至在基礎設施受損時,依靠雲端與分散式運算恢復作戰能力。反之,仍依賴紙本程序、人工審批與分散資料庫的國家,可能在戰爭尚未正式爆發前,就因行政失靈導致動員延宕、後勤錯配與指揮中斷,陷入「系統性癱瘓」。

 惟在現代戰爭中,數位工具既能成為戰場優勢,也可能演變為致命弱點,正如切爾諾霍連科後續所警告,俄羅斯透過假冒「Reserve+」應用程式蒐集烏克蘭公民個資,顯示戰爭早已從火力對決,延伸至資訊與行政系統的對抗。上述案例亦凸顯數位改革雖能提升戰場優勢,卻也可能在加速導入過程中帶來新的脆弱性,例如過度依賴單一平臺,使得一旦兵役登錄或後勤系統癱瘓,便難以轉移到替代方案;或者未經驗證的演算法漏洞,可能遭敵方透過資料投毒導致AI補給調度錯判,讓前線部隊陷入缺料困境;抑或外包供應鏈的安全風險,使分包商伺服器成為敵方長期滲透的後門等,若缺乏備援機制與安全設計,這些數位工具恐成為敵方精準打擊的弱點。

 為避免數位升級反而成為致命弱點,各國必須建立定期「紅隊演練」的滲透測試機制,模擬駭客攻擊來驗證系統防護力,並同步推動包括多重備援系統,如軍事通訊與指揮鏈同時部署衛星、光纖與微波通訊,以及分層防護,像是採取「零信任架構」降低單點突破風險,確保核心功能能在極端情況下自動切換至安全模式,並於數小時內重啟,避免漏洞在戰時才被發現。唯有在改革中納入安全思維,才能確保數位工具真正成為戰爭初期的保障,而不是潛在破口。(作者為國防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政策分析員;記者李承勳輯)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