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前瞻軍談】日布局太空戰場覺知能力 肆應威脅

Date:2025/09/14 Clicks:38
 日本防衛省發布《宇宙領域防衛指針》,宣示加速打造先進衛星體系,提升C4ISR效能,肆應俄「中」太空威脅。圖為其示意圖。(取自日本防衛省網站) 日本防衛省發布《宇宙領域防衛指針》,宣示加速打造先進衛星體系,提升C4ISR效能,肆應俄「中」太空威脅。圖為其示意圖。(取自日本防衛省網站)

◎許智翔

 今年7月28日,日本防衛省發布《宇宙領域防衛指針》,強調「中」、俄等國大幅強化反太空能力,對國家整體高度倚賴的太空資產造成重大威脅,因此透過建立4個途徑的原則,強化全領域能力,讓自衛隊能應對各種可能的情況,確保持續運用太空能力,為此引入民間的資源能力至關重要。

 此外,7月21日美國在台協會(AIT)在社群貼文,提及臺美未來若能透過太空港相互連結,則可透過亞軌道飛行大幅縮減交通時程,亦包含了戰略與國安上的重要意涵,這樣的新聞同樣展現出當前太空安全議題的跨領域以及複雜性,絕非單一部會所能有效應處。針對當前太空在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運作的關鍵地位,無論各國的規劃都強調必須在政府機構中,建立一跨部會實體加以統合、擘劃,才能有效應對。

競爭日益 公私部門參與

 日本《宇宙領域防衛指針》文件指出,太空運用在通訊、觀測、定位等層面已成為民眾生活的基礎,更在發生天然災害時,能在掌握受災狀況,以及緊急通訊上扮演重要角色。在國安方面,太空更是陸、海、空等各作戰領域上,指揮管制與情報蒐集等基礎能力的核心。在這種情況下,各國近年莫不致力於強化太空能力、大量增加衛星,而烏俄戰爭也顯示了民間太空新創,在未來軍事衝突中的運用潛力。

 其中,「中」、俄都正在投注「反太空能力」,不論是研發殺手衛星相關科技、驗證衛星的交會鄰近操作能力、發展「直升式反衛星」飛彈等;另文件提及國際太空站的退役,與民間低軌道的運用持續擴大,美國「阿提米斯計畫」相關領域,以及人工智慧(AI)與光通訊等新興科技發展造成的影響,顯見太空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

 因此,近年各國陸續推出各種戰略文件,以指導高度複雜的太空安全情勢,因應當前「新太空」時代的需求,強化與商業新創的合作;其中,美國太空軍制定《太空軍商業太空戰略》,透過戰略文件指導,使美軍可以平衡來自政府與商業部門的不同解決方案;在維持私部門創新能力的同時,加強政府與商業方案的互通性,以及透過商業部門的供應,強化太空資產以及其供應鏈的韌性。足見太空安全議題之複雜及牽涉層面之廣,已是各國共識,並需要完整的戰略擘劃,為未來發展提供指導。

4大發展途徑 強化AI輔助

 在防衛省的文件中,日本聚焦在4個關鍵發展途徑,以搭配早先2025年版《防衛白皮書》所提出的關鍵作戰能力:1、「迅速確實把握戰況」,亦即透過強化太空領域覺知(SDA)及早期預警,不僅可以加速OODA(觀察、研判、決策、行動)循環、迅速決策對抗敵威脅,也能加強反飛彈能力中對抗極音速武器的能力;2、「確保戰力基礎之衛星通訊安全」,預期將透過引進同溫層、低軌衛星星座、靜止軌道衛星等「多層次」途徑的能力,確保已成為軍事作戰能力根基的衛星通訊在高強度的對抗環境下仍能持續運作;3、「確保任務遂行能力」,即透過SDA能力的掌握,確保前述的作戰能量能持續發揮;以及4、妨害對手指管與情報通訊的能力。

 就科技上而言,包含AI輔助目標識別、透過AI與數位孿生方式強化整體戰場的覺知能力,透過太空資產與能早期預警、即時追蹤極音速滑翔載具、SDA等能力,皆是日本方面關注的重點。

 相較於美、俄、「中」等太空大國,在太空相關的軍事行動上,具備足夠的能力、足以在攻守兩方面作為相比;相較之下,日本《宇宙領域防衛指針》文件,除採取同樣規劃方向之外,還進一步嘗試強化攻勢作為,如妨礙對手透過太空資產提供的作戰能力、為己方部隊在戰時爭取有利態勢,更具企圖心。

 觀諸太空國防與安全上、當前的各項重點議題具備極高度複雜性,因此各國莫不透過重建、建立跨部會實體,或是建立部會間的橫向協調機制。日本除在2020年開始成立航空自衛隊宇宙作戰群外,亦透過建立自衛隊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橫向合作機制、處理太空相關複合事務,而JAXA在此機構中扮演較軍方的宇宙作戰群更為吃重的角色。在《宇宙領域防衛指針》文件中,防衛省更進一步認為也有必要將航空自衛隊改組為「航空宇宙自衛隊(暫稱)」。

建構制度 整合跨部會能量

 環顧各國近年的相關作為,政府間橫向整合也是重要方向,如美國就在2017年時,重啟「國家太空委員會」,以副總統作為主席,統籌包含安全在內的太空事務;德、法2國的做法則與日本類似,法軍以跨軍種之「太空司令部」作為同時協調武裝部隊各部門,德國則由聯邦國防軍成立太空作戰司令部,一方面與德國太空中心密切合作、也負責與盟國太空作戰部隊的協調;英國則由其「國家太空委員會」與國防部太空局向下指揮英國太空司令部進行相關工作;韓國則是設立總統府諮詢單位「國家宇宙委員會」,並由國安單位、政府部會、乃至產業與學界人士組成其委員。前述各國的措施,在在證明了太空國安議題複雜性,與跨部會合作必要性,臺灣自然也面對同樣複雜太空安全問題,近期AIT提及的「太空港」相關議題,即可見一二。

臺美合作 創造戰略價值

 AIT日前在社群媒體上的貼文,揭露臺美正強化太空合作、包含正在洽談可能的太空港合作。AIT文中提及未來將可透過亞軌道飛行,縮短休士頓到臺北的旅行時間為2.5個小時;此技術倘若成真,初期將以貨運為主、後來才能拓展到載人飛行。

 持平而論,此種技術一旦成熟,除貨運與旅遊可能性外,美軍亦可能透過「太空領域」(如太空飛機、火箭等裝備)快速將裝備與物資送抵臺灣,免去耗日費時、同時在戰時更必須與中共「反介入/區域拒止」在內的軍力接戰所可能造成的損失,大幅強化戰略補給能力,極具戰略意義。然而即使技術發展成熟,此議題在臺灣政府內部,就會涉及包含國家太空中心(國科會轄下)、交通民航單位、國防部等不同政府部會,就需要跨部會實體進行整合協調。

 考量太空在國安、軍事、韌性與社會運作等各方面的關鍵性,而我國的主要威脅,來自於海峽對岸的中國大陸,正是屈指可數的太空大國之一,更具備十分具全面性的太空攻防能力,在現有的政府機制下,針對太空國安與韌性的需求,進行跨部會的整合,有其迫切與關鍵重要性。

(作者為國防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記者洪嘉豪輯)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