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立德
全民國防教育不僅是靜態的知識傳授與觀念啟發,但要如何透過各種設計活動,吸引國人與年輕學子參與,寓教於樂地感受國防的重要性,並全力支持國防建設,才是擴大其效益的更高層次。國防部於今年舉辦的「全民國防教育暑期戰鬥營」,共召訓1470個名額,規劃營隊種類包含阿帕契特戰、蘭陽鯨豚探訪、傘訓、裝甲戰士、戰甲職人、洄瀾、海上生活、兩棲勇士、醫學暨戰傷救護等18個營隊、26梯次,地點遍布臺灣本島、金門、馬祖及澎湖等地區,並前往陸、海、空軍與憲兵部隊、國防大學、國防醫學大學及中正預校,安排軍事專業課程與體驗活動,希望藉由是項活動帶領青年學子參與國防,提升對國防知識的了解,支持國防事務推動,同時深化全民防衛認知,扎根全民國防理念,提升整體教育成效。
盱衡國際環境與區域安全局勢變化,強化國防戰力及防衛韌性,可謂當前社會關切的重要議題。為加深全國民眾對國防事務的了解與支持,國防部自民國95年起,運用三軍部隊特性和訓練量能,舉辦以青年學子為參與對象的暑期戰鬥營,廣獲好評。是以,全民國防教育乃當今複雜多變的世局下,保障國家安全與人民生命的重要措施,深具時代的意義,也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切不可輕視,也應全力為之,以收必要之成效。
多元教學 體會國安重要
國防部籌辦「暑戰營」的最主要目的,是透過結合三軍各單位特色課程安排,以「多元教學」、「寓教於樂」方式,在實訓、實作、實況參訪活動設計下,向年輕學子具體化全民國防理念,不僅藉此培養其具備獨立思考、勇於嘗試與團隊合作的現代軍人特質,也讓青年學子體會國防事務對於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並認識國軍部隊的責任、價值和衛國使命。
「全民國防」是我國國防政策核心,全民國防教育目的即在使全體國人具備「國防安全、人人有責」認知,支持政府的國防施政作為,形成全民防衛的總體戰力。「全民國防」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要凝聚全民共識,因為國防是全民的國防,每一位國人皆須深知「沒有國,哪有家」的真諦,全民起身為國奉獻,才能確保臺海的穩定與和平。綜言之,欲達成我國「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軍事戰略,除有賴國軍各級官兵持恆強化戰備整備,打造優質精銳勁旅外,實踐全民國防,共同捍衛家園,才是達成國家安全永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正確認知 強化總體戰力
「全民國防教育暑期戰鬥營」歷年來吸引大批青年學子熱情參與,透過多元軍事活動,拉近青年與國防事務的距離。國防部近年亦辦理「走入校園」、「南沙研習營」及支援教育部辦理學生實彈射擊體驗活動等,為不同年齡層打造最適切的全民國防知識泉源,從學校、政府機關到社會教育,讓全民都能透過「寓教於樂」的國防知性活動,和國軍官兵面對面互動,深入了解國防事務各面向。
教育,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一系列全民國防教育活動最大的意義,就在於透過軍民之間的互動,提升國人對國防安全的正確認知,讓民眾了解建軍備戰的任務與使命後,進而支持國防、參與國防,最終達成強化我國總體戰力的目標。全民國防是世界先進國家相當重視的一環,即便是美國,儘管有相當扎實的訓練與先進的武器裝備,仍非常重視國防教育,除了完備的《國防教育法》和具有法規性質的動員計畫,美國透過傳播媒介向國人灌輸「國家至上」等思想,增強全民的國防觀念;同時在國防教育中,結合多元的軍事與國防知識,以培養未來的國防人才。由是可知,全民國防教育之推動,是世界潮流,也是教育國家人民賴以生存的憑藉。《全民國防教育法》之制定,讓我國國防教育擁有確切法源基礎,如何凝聚國人團結力量,重建全民防衛意識,實為政府推動全民國防教育目標。
我國的精實建軍成果向來受到國人重視,而國軍也一直樂於主動讓國人體驗國防與發揮敦親睦鄰效益,適時與民眾接觸,前述成就,則必須歸功於各方的努力。《全民國防教育法》於95年2月正式施行,依法,國民皆有受國防教育的義務與權利,對國家安全而言,實具劃時代的意義。而該法的中央主管機關為國防部,負責整合部會、機關、地方政府及民間的力量,推動以「深耕學校教育」、「強化在職教育」與「推廣社會教育」為主軸的全民國防教育,從國人以實際行動熱情參與,以及年輕朋友把國軍舉辦的各項活動視為寒暑假熱門選項,明證國軍已成功地將「國家安全」轉化為民眾共通的語言,凝聚了全民國防共識。但必須提醒的是,全民國防實踐並非一蹴可幾,必須持續性、一貫性戮力推動,方有所成。
凝聚共識 厚植防衛韌性
眾所周知,全民國防教育是最廉價且有效的國防投資。在全球化時代,國家安全的範疇已由傳統的軍事安全,擴及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等綜合性安全趨向。「全民國防」在政府多年大力提倡,尤其在《國防法》制定之後,更受各界重視,並認為「全民國防」是以軍民一體、文武合一的形式,不分前後方、平時戰時,將有形武力、民間可用資源與精神意志合而為一的總體國防力量。推動全民國防教育的意義在於「納動員於施政、寓戰備於經建、藏熟練於演訓」,使全國民眾建立「責任一體、安危一體、禍福一體」的共識,達到全民關注、全民支持、全民參與、全民國防的最高理想,使全體國民能夠理解國防安全的內涵,具備「國防安全人人有關,國防建設人人有責」的認知。
(作者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