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寰宇韜略】借鑑戰事經驗 革新建軍裝備思維(下)

Date:2025/09/06 Clicks:38
 各國陸軍須積極強化野戰防空能量,方能有效抵禦無人機飽和攻擊威脅。圖為美軍「陸戰隊空防整合系統」。(取自DVIDS網站) 各國陸軍須積極強化野戰防空能量,方能有效抵禦無人機飽和攻擊威脅。圖為美軍「陸戰隊空防整合系統」。(取自DVIDS網站)

◎徐彥齊(譯)

(接上文)

 第5項教訓則引述統計數據,指出烏軍當前每月平均戰損、消耗約1萬架各式無人機,俄軍雖無相關數據,但由雙方互相學習戰術策略觀之,大量消耗無人機亦當屬常態。為補充消耗缺口,雙方均致力實現無人機供應鏈國產化,降低外購依賴,但同時也面臨本國產業鏈無法滿足前線需求困境,凸顯大量增產、確保無人機與彈藥供應,將成長期消耗戰特色。

 報告直言,鑑於未來正朝高強度戰爭情境發展,軍備生產能力不足國家皆須及早尋求支援;反之,對手如何防止、中斷敵方後勤供應也至關重要。因此,未來美國可能捲入衝突中,若未能在短期達成決定性戰果,則勝負將取決於戰前生產政策,以及前線戰術決策。

戰略完整連貫 掌握空優

 第6項教訓則強調,烏俄戰爭的漫長陣地戰僵局,凸顯提升戰術效力,建構作戰規劃與戰略連貫作為的重要性。開戰前,觀察家多從技術角度比較雙方軍事實力差距,然過程卻推翻外界先前預料的短期壓倒性結果,並演化為長期消耗戰。此舉揭示軍事力量的軟性層面,亦即實踐戰術熟練度、作戰計畫完整程度,軍隊作戰成效與國家戰略連貫性等要素,將直接影響部隊作戰效能與損耗,甚至直接決定戰役結果。凸顯軟性無形戰力養成過程不可輕忽,甚至較諸有形武器裝備更為重要。

 自然,軟性戰力因素不易透過量化評估,意味著軍事分析師必須開發更完善的分析技術與工具,以便在和平時期衡量要素,發揮嚇阻效能。

 第7項教訓則指出,掌握空優與維持防空系統效能,將是確保戰場主動權的必備條件;從戰況分析顯示,擁有空中優勢一方,可持續監控戰場、蒐集情資、干擾敵方指管、並整合遠程打擊火力,進而加強防務,使不具空優的攻方面臨更嚴峻的消耗戰壓力與挑戰。

 舉例來說,俄軍在開戰初期雖能運用空軍壓制烏軍防空飛彈,但烏軍人攜式防空飛彈仍擊落多架戰機與直升機,挫敗俄軍縱深空中突擊;相較之下,俄軍則自2023年起,運用空中優勢搭配UMPK遠程導引炸彈,利用烏軍中低空防空系統難以偵測、攔截距外打擊武器的漏洞,造成烏軍嚴重損失。儘管烏軍曾將愛國者系統推至前線對抗,但防空飛彈系統成本甚高,俄軍轉而採用大量「見證者」自殺無人機,導致價格昂貴的傳統防空系統在對抗無人機時缺乏成本效益,也凸顯反無人機能力(U-CAS)已成為未來防空作戰重要挑戰。

 報告強調,儘管北約相較於俄國航太軍,在整體戰力與技術上足以鞏固空優,但美軍在印太地區恐須面臨同等級先進科技對手挑戰,因此恐難以有效掌握制空圈。

正視敵可能行動 強化韌性

 除上述7項軍事科技革新外,報告也將動用核武、使用反衛星武器,以及先進技術進展等3項要素,列為未來可能改變戰局的變因。首先,俄國自開戰後屢屢揚言動用核武,因此須正視俄軍動用戰術核武的可能性,一旦其用於打擊部隊集結點或是國防工業設施,勢將導致烏軍受創與降低防衛韌性,並衝擊各國國安政策判斷,降低援助意願。

 其次,美軍研判俄軍已擁有成熟的動能與非動能反衛星武器,一旦俄軍動用類似武器,可能將嚴重影響「星鏈」等商業衛星服務,使各國動用太空資產協助烏國的能力衰退,甚至朝方興未艾的軍民兩用太空產業進展。第三,隨著雙方不斷推動適應與創新,倘若俄國未來開發出可靠的小型反無人機系統,可能將嚴重削弱無人機情監偵效能,使烏軍面臨更大防衛困境。

加速武器研發 擴大投資

 最後,報告向美國國安高層提出5項主要政策建議。第一,開發價格實惠的距外打擊武器;儘管美國空軍已提出低成本增程攻擊彈藥計畫,但能否在短期內發展成熟並大量生產仍屬未知,因此必須加速開發進程,籌獲先進彈藥武器。另積極發展結合商業衛星服務的分散式衛星星系,進而提升作戰支援韌性,並針對俄國利用潛在漏洞、威脅西方國家太空資產的潛在威脅,進行深入調查,並由美國太空軍制定相關戰略與作戰條令。

 第二、須擴大投資無人機與反無人機科技。在無人機科技層面,大型無人機艦已證明作戰效能,但欲整合至作戰體系中,仍有待進一步開發相關技術與配套措施。鑑於當前無人機的大規模飽和攻擊戰術已成常態,且機載自主系統的性能增長快速,因此,須針對大量單程自殺無人機、水面與水下無人載具的飽和攻擊戰術,發展相應反制能力,並同步研發、擴大運用軟殺與硬殺動能科技武器,共同肆應相關威脅。

 第三、應積極整合基層單位的無人操作訓練。鑑於小型無人機可在缺乏空優環境下發揮戰鬥效能,美軍未來應考量印太作戰環境,將無人機情監偵效能納入參謀作業與戰術規劃任務流程,並透過各種演習與訓練持續增進,提供豐富動態資訊,提升分散部署與部隊快速集結投射效能。

重振國防工業 嚇阻威脅

 第四、加速評估使用水下無人潛航器執行掃雷作戰的可行性。隨著無人系統與滯空攻擊彈藥廣泛運用,使傳統水面艦執行掃雷任務的安全性面臨嚴重挑戰;美軍應思考擴大運用自主布雷系統與掃雷裝置,藉此達成區域拒止效能,加強嚇阻中共在西太平洋發動兩棲作戰,掠取地緣優勢的野心。

 第五、美國政府應制定長期「國防工業戰略」,指導國內廠商對勞動力、採購、供應鏈等問題的解方。當前烏俄長期消耗戰模式的僵局,已對美國國防供應鏈構成沉重壓力,因此,國防部須為優先關鍵彈藥項目,加速擬訂計畫與生產排序,而美國國會亦須擴大提供預算,調整單一廠商多年採購授權模式,藉由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商源的缺失,促進國防工業廠商提升投資意願,重建與強化相關工業生產能力,方能提供足夠武器彈藥儲備,維繫美軍作戰與嚇阻優勢。(完)

(譯稿來源: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研究報告)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