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國立中正紀念堂「亞洲藝術協會創會首展」今(19)日登場,以「藝術共融.創新傳承」為主軸,集結臺灣、日本、越南130位書畫家,展出山水、花鳥、人物、佛畫、翎毛走獸、書法等精選作品,從人文情懷到現代思潮,從筆墨韻味到當代創新,展現當代創作視野與藝術豐富面貌。
這次展出9幅觀音畫像,觀眾可以明顯比對出臺灣、日本、越南不同創作者風格。日本東京墨友會會長小林東雲《悲母觀世音菩薩》,承襲傳統水墨技法,運用「近重遠輕」的墨色來營造空間感,以描金來處理佛像,最大特點就是採用「燕帶」的唐代裱褙形式,昔日具有類似「稻草人」喝阻鳥類侵襲的功能。
臺灣書畫家吳秀音的「觀音像」工筆畫,先描線再上色,強調莊嚴與細膩的美感,來自越南華人陳嘉慧臨摹的《敦煌觀音菩薩》畫像,呈現容貌豐潤柔美,加上翠眉明眸,手指柔軟纖長,皆是好相特徵,但不是精美風格,古樸中帶著光陰渙漫的水漬。
書畫家王門傑《松下風自來》,是一幅極需巧思與創意的現代山水畫作品,媒材和表現手法進行不同嘗試,創造新穎視覺語言,作品不僅描繪自然風景,更是承載文化記憶的符號,展現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
王門傑表示,他將水墨畫的書、畫、印3種元素打散再融合,先將佛教《心經》全文260字刻成印章,將篆刻文字重複蓋印於紙上,營造不同深淺墨色,文字堆疊成為山川、林木與瀑布,佈局則繼承傳統北宋山水畫構圖與意境,表現平遠、高遠、深遠的視覺效果,還加入現代元素,包括檳榔樹、高壓電塔、登山客持自拍棒等有趣畫面,還可以看得出臺灣山脈獨有的肌理,營造遠觀壯闊、近讀細膩的雙重體驗。
臺灣硬筆書法家吳培基代表作《瘦金體千字文》,這篇作品秀麗中帶有靈動與力量,巧妙地將「瘦金體」的獨特風格,與古代啟蒙經典進行深刻對話,無論形式或內容,都呈現融合古今、繼往開來文化氛圍,展現古典韻味與現代硬筆的精緻技法,每一筆行雲流水,讓觀者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共鳴,感受書法的無窮魅力。
吳培基表示,他分3階段完成這幅作品,以《千字文》為基礎,以運用宋徽宗「瘦金體」書體,在提、按之間,表現文字的輕與重,在緩、急之間,呈現文字濃暗與明淡,可以看見筆劃的纖細與挺拔,以及結構的精巧與疏密,展現書法藝術的理解與獨特詮釋。
亞洲藝術協會理事長吳欐櫻《靜觀松泉自怡悅》,以蒼松為主題用瀑水陪襯出靜、動之間的呼應,畫面看似靜態的「松」隨時可成為動態的表現,所謂谷風起松濤,曲澗流水潺,古代文人畫中描繪的松,表現出蕭索冷寂或挺拔灑脫或爽利蒼韌,顯示出畫外之音的情緒與表徵。
吳欐櫻提到,她以堅貞、直挺、韌性、長壽象徵的松樹為主題,砥勵與紓解來自生活中的跌宕起伏與挑戰,蒼松聳挺獨擎天,大雪重壓松樹,靜待雪融時,依然樹姿直挺,顯示出不畏艱難的決心。
陳孟環當代水墨畫《靜謐花語》,描繪臺灣客家油桐花的茂盛,透過墨韻張力表現景深,水墨畫「自然留白」最美的技法,則讓白色花朵綻放最迷人姿態。
吳欐櫻表示,這次「創會首展」象徵亞洲藝術新時代的啟航,協會將以此為起點,積極推動亞洲藝術家國際展出與文化交流,以藝術作為橋梁,展現臺灣書畫藝術的深厚底蘊與蓬勃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