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邦
初秋微涼,晨光如薄紗披落山巒,我們一家人走入馬胎古道。腳下,是不經雕琢的自然山路,樹根如蟠龍交纏於濕潤土壤,石塊錯落,藤蔓垂掛。古道彷彿許久未被驚擾,靜靜伏臥在林木深處,等待旅人為它喚醒沉眠的脈動。
沿途幾無人工設施,只有稀疏的布條指引方向。孩子們一開始還嬉鬧著爭先恐後,但不消多久,便在原始山徑的濕滑與起伏中沉靜下來。他們學會專注地跨越崖邊、抓穩繩索,學會不喧譁、不倦怠,彷彿山林就是嚴謹的老師,以泥濘與斜坡教導謙卑與堅持。
不經意間,穿越林蔭處傳來潺潺水聲,一汪天然水池如碧玉嵌於山石之間,清澈見底,映著天光與綠影。我們在此稍歇,脫鞋踏水,冰涼沁骨,宛如一場山神的恩賜,洗淨了汗水與塵囂,也為疲憊的雙腿注入力道。
孩子們以葉片製船漂浮於水面,目光閃爍著與城市截然不同的純淨。在這靜謐水域,我看到他們在自然中開展的想像力,那是教室裡無法學到的生命課程。
再啟行,山徑更見陡峭。一路蜿蜒上行,濃密的森林彷彿不肯輕易顯現祕境,直到一個轉彎,我們終於抵達吊橋之前。那是一座單索吊橋,懸於幽深溪谷之上,身形輕巧卻蘊藏氣勢,好似雲煙間垂落的絲線,在空氣與重力間搖曳不定。
站立橋頭,風吹過林隙,衣袂飄然,耳畔只有鳥鳴與葉聲。踏上橋的那一刻,每一步都是試煉,橋身輕顫,人心亦動。然而,孩子們沒退縮。他們小小的身影一前一後,步履慎重而堅定,在晃動的細索上,完成屬於自己的一段壯遊。
當雙腳重返堅實土地,我回望那條路。它沒有寬闊的木棧,沒有販售部或打卡牌樓,只有一條最簡單、也最誠實的路,牽引我們走入山的深處,走入彼此的心。
我們並未多言,卻在沉默中交換理解;我們未留下照片,卻在心底拓印永恆。馬胎古道也許不是最親切的目的地,卻是孩子記憶中最真實的一段旅程。
山風仍在耳邊細語,那是大自然的低吟,也是身為父親心底的囑咐:願孩子探索更多原始的山路,走過未曾鋪石的日子,不畏懼、不退縮,永遠與生命的野性與純粹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