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the main content area
:::

【墨田拾穗】三月不知肉味

Date:2025/11/17 Clicks:26

◎豐饒

 孔子是注重音樂教育的老師,我們在《論語.述而篇》裡讀到:孔子曾因為學習《韶樂》三個月,沉浸在中正平和的《韶樂》裡,竟連吃肉時都感覺不到肉的美味!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以白話文解釋,意思是: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非常高興,就跟著學習《韶樂》;在學習《韶樂》的三個月裡,即使是吃飯時,都感覺不到肉的美味。孔子感嘆的說:「實在無法想像,音樂可以達到如此美妙境界,讓人忘了肉的美味!」有過深入且專心研習某種知識或技能的人,必能認同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論述。

 《韶樂》是舜用來教化百姓的,春秋時,舜的後代被周王室封在陳國。孔子生於東周末期,當時,陳國公子陳完因戰亂逃到齊國,就把《韶樂》也帶到齊國;孔子聽到《韶樂》後,非常感動,並且跟著樂師學習《韶樂》。

 春秋時代,人民飲食只有在祭祀時才能分食一小部分肉類,平時很少吃肉;因此,孔子學習《韶樂》期間,受到《韶樂》的薰陶,竟連肉的美味都感覺不出來了!孔子興奮地說:「想不到呀!學習創作《韶樂》是如此的快樂,快樂得讓人忘了肉的美味。」

 《尚書》記載舜任用賢能,以禮建立秩序井然的政治,樂官夔創作了《韶樂》,敘述舜得天下來自揖讓的美德;朝廷官員恪守職責,上下勤勤懇懇,百姓各安其居,全國一片和諧,呈現出舜治理天下的太平景象。《韶樂》演奏時,感動了百獸、靈鳥、鳳凰都跟著跳舞,且儀容優雅,《論語.八佾篇》中孔子也盛讚《韶樂》盡美又盡善!孔子沉潛鑽研這麼美妙的《韶樂》三個月期間,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浸潤涵泳,了解《韶樂》的精深美善,感受到舜的大德化民,孔子打從內心興起了無比的讚歎。

 戰國諸侯中,魏文侯算得上是「古樂愛好者」,當他聽到《韶樂》不多久,就打起瞌睡來;聽到鄭、衛的音樂,卻興奮得忘了疲倦。子夏勸勉魏文侯要妥慎選擇音樂來教化百姓,因為中正平和的古樂可以引導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鄭、衛之音使人心思邪佞,沉溺於靡靡之音,難以振作;一旦中正平和的古樂淪喪,社會風氣澆薄,百姓就難以治理了。

 孔子提倡「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教育宗旨,直到今天依舊是教化社會的指南。

Back